效益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16页(781字)

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同等数量的投入,去获得最高的综合功效和收益的观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一条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的经济建设的新路子。这是总结解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后而在指导思想上所实现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急于在建设上铺摊子,往往只重视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忽视了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只注意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增长和固定资产的投入,而轻视讲求经济效益。

其结果表面上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实质上经济效益很低。

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大力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用同样数量的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考虑一切经济问题时,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坚持生产、流通的统一,坚持速度与品种、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所以,提高人民的效益观念,既要注重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又要发挥企业的活力,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在经济效益上的一致性。但是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不相一致的情况。微观经济效益虽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但微观经济效益必须受宏观经济效益制约。

现代化人才的效益观念应着眼于全社会,既要注意微观效益,又尤其要注意宏观效益;既要注意一时的经济效益,又尤其要注意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尤其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的效益观念说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才的有效培养、组织和利用。效益观念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应具有的观念,也是一切人力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应具有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