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民生史观
书籍:社会历史观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30页(605字)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
它是受美国社会学者摩里斯·威廉关于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原动力”是思想的影响,为改造中国社会,使国家强盛,人民生活幸福,于1924年正式提出的。民生史观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民生”是社会历史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因”,社会历史就是“人类求生存”的进化发展史。它还认为,民生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
民生史观对历史问题的解释提出了有价值的论点,对社会历史的见解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就总体而言,民生史观属于唯心史观,在本质上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
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而民生史观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把“民生”——人类“求生存”的欲望和要求,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把人类的历史说成是人类生活的欲望和要求的“求生存”的历史,否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正是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直接发展的动力。
民生史观则认为,阶级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仁爱和互助关系,“互助”是人的天性,仁爱和互助是人类进化的原则,否定在阶级社会中的人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