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08页(1817字)

又称物质损耗和精神损耗,均指固定资本的损耗。

生产资本中,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等的固定资本的物质构成要素,虽都具有耐用性,从而其整体使用价值不会因一次使用而丧失,但在反复使用和自然力的不断作用下,仍会造成损耗。这种损耗程度会有形地表现在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上,故称有形损耗或物质损耗。有形损耗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使用,就像铸币由于流通而磨损一样。另一种是由于不使用,就象剑入鞘不用而生锈一样。

在后一种情况下,机器的磨损是由于自然作用”(克思,1975,P.443)。有形损耗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使用时的负荷量,设备材料的耐磨性、防腐性,安装质量,保养程度以至空气温度等都会影响有效损耗的程度。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时的负荷量,也就是使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与有效损耗程度成正比。但在同样负荷的程度下,如果安装质量好,维护及时,则有效损耗会轻些。至于因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其发生,与使用及负荷量无关,但其损耗的程度却与使用成反比,越不使用或不经常使用,其损耗越大,正所谓的“户枢不蠹”。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在价值上的损失。这种损耗在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上是观测不出来的,故称之为无形损耗。无形损耗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机器设备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具有原技术结构和经济性能的机器设备的再生产费用降低,导致原机器设备贬值;另一种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机器设备生产部门生产出新的、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性能的机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交换价值受到损失而引起的固定资产贬值。

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使是刚刚投入生产过程,甚至还没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机器设备,也会发生贬值。无形损耗的大小,取决于固定资本物质形态的更新周期的长短和科技进步的快慢。

更新周期越长,科学技术进步越快,固定资本无形损耗越大;反之,则越小。

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因正常使用而造成的损耗,其相应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的销售而得到价值补偿。

因自然力造成的损耗,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使用的同时受到正常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一般可以并入使用损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种是受到突发性的危害性的自然力的作用,或在停止使用期间受到的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其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至于因无形损耗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则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只会造成因固定资产贬值而使因使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相应减少。

例如,一台价值100万元可使用1万小时的机器,每小时可转移100元价值到新产品中去,现由于技术进步造成无形损耗,使刚刚使用了5000小时的这台机器的原值从100万元降为70万元,那么,在余下的5000小时的使用中,每小时只能转移70元价值到新产品中去。即使该资本家仍按每小时100元提取折旧费,从而使每小时产品的成本价格保持不变,但其价值却已降低了30元。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其产品的价格会趋向于或等于价值,从而使多计入的折旧费得不到补偿。

固定资本的损耗,特别是无形损耗,在固定资本带来贬值损失的同时,也创造了资本家加强剥削雇佣劳动的新动机。资本家力求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加强劳动强度、日夜换班制度等办法,使固定资本加快实现生产磨损,缩短更新周期,加速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以避免或减少贬值损失。

以上对固定资本损耗所作的分析,只要撇开其资本主义性质,撇开把固定资本作为剥削雇佣劳动的物质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适用。

因为社会主义生产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资金同样有固定和流动之分,其固定资产的物质形态同样会产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市场、竞争、产品价值决定了社会必要的活劳动的物化劳动的耗费等等都依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确定企业固定资本折旧率时,要考虑这些因素,以有利于企业及时更新固定资产和采用新技术。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折旧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