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消费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18页(3405字)
科学地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促进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又能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那样一种消费状况。
林白鹏等认为,适度消费是消费水平保持在客观界限内,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一般指有利于生产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有以下特点:(1)它必须建立在本国物质条件基础上,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2)它应该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3)它必须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标准;(4)它可以使人既得到物质享受,又有利于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林白鹏,1991,P.49~50)。
杨圣明认为,适度消费是指适应国情国力、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一般又称合理消费或科学的消费。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的客观标准乃是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机制运行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微观消费方面,每个家庭或消费者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衡量,从静态上考察,收入大于消费,并有一定盈余,形成积累(储蓄),此种状态的消费乃是合理的或适度的。从动态上考察,收入、消费、储蓄三者大体同步增长,或者说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常数,这种状态的消费就是适度的或合理的消费。
在宏观消费方面,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国民收入的生产规模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诸种关系来衡量。消费是否合理即取决于消费的规模、水平、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终使用在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从国民收入的这种分割出发,可以引出三种不同涵义的消费水平,相应地有三种不同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第一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个人消费基金,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积累率、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的比例关系以及人口增长率四个因素;第二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消费基金,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和积累率三个因素;第三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劳动福利基金(消费基金与非生产性积累基金之和),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以及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关系这样三个因素(杨圣明,1994,P.286)。
尹世杰认为,合理消费应达到下面一些要求或标准:(1)物质生活合理,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2)不仅物质生活合理,而且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应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应有利于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节约短缺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4)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和消费效益的提高;(5)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正确处理好生产增长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合理消费应从质的和量的两方面来考察,从质的方面看,合理的消费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确保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
从量的方面看,要确定合理消费的数量界限,确定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合理消费限度(尹世杰,1992,P.100~101)。
也有人认为,适度消费的主要标志有:(1)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中国积累率应在25%~30%之间选择;(2)消费水平的提高应略低于生产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3)储蓄增长应与收入增长相适应;(4)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与消费品可供量的关系,比较理想的状况是购买力小于商品可供量的1%~5%;(5)消费与现有自然资源的关系,适度消费必须有利于综合开发,以合理使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为前提。
适度消费既不同于超前消费,又不同于消费滞后。超前消费是指消费增长的速度超越了本国生产发展速度所形成的消费需求过多的经济现象。超前消费是一种诱发性的消费,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消费的国际示范效应,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超越本国生产发展水平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消费早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提出,从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人类社会可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消费早熟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尚未“成熟”时就实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消费方式。实质上是一国消费水平超过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其弊病主要是:(1)导致社会储蓄率和外汇储备下降;(2)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消费滞后是指消费的增长速度过分落后于生产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消费过少的经济现象。在消费滞后的情况下,社会消费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适当提高,影响了再生产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界对适度消费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其争论的焦点是高消费和消费膨胀问题。
尹世杰认为,高消费是消费不适度、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高消费是指消费的增长在较长的时间内,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消费的危害主要是:(1)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破坏生产与消费的正常比例;(2)降低积累,影响生产发展,影响人们的长远利益;(3)提高生产成本,影响经济效益;(4)导致消费膨胀;(5)诱发、滋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低消费,反对消费的增长过分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从80年代中国消费发展的整体情况看,不存在高消费,但存在局部或部分人的高消费(尹世杰,1992,P.106~108)。
杨圣明认为,80年代的消费是消费不足,还是膨胀?他的观点不是膨胀,理由是:(1)从积累与消费关系上看,当时中国是高积累,而不是高消费;(2)从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上考察,前者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超过后者的增长速度;(3)从居民收入、储蓄、消费三者关系上考察,中国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超过收入增长,不存在消费膨胀问题;(4)从消费结构上考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局部膨胀与局部萎缩同时并存,总体上不存在消费膨胀问题(杨圣明,1994,P.290~295)。
尹世杰认为,从总体上来看,80年代的消费膨胀,不是消费基金膨胀,而是消费需求膨胀。当时消费需求膨胀的特点是:(1)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同时膨胀,相互影响;(2)个人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同时膨胀;(3)公开性、半公开性与隐蔽性的收入同时增长,而隐蔽性收入的增长快于公开性、半公开性收入的增长;(4)消费刚性与人们的短期行为相结合(尹世杰,1989)。
实现适度消费的主要对策有:(1)加快国民收入的生产增长速度是实现适度消费的根本保证;(2)科学地分配和使用国民收入是实现适度消费的必要条件;(3)认真解决消费领域中的主要矛盾;(4)深化消费体制改革;(5)实行促进消费适度增长的政策。
参考文献:
刘方棫、杨圣明主编,1994,《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
尹世杰等,1992,《消费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林白鹏主编,1991,《消费经济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尹世杰主编,1991,《当代消费经济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少龙,1995,《市场消费引导》,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尹世杰,1989,《要进一步抑制消费膨胀》,《求是》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