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返激动波长
书籍:心脏病学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492页(531字)
指在折返环组织的不应期这段时间内,激动波运行的距离。
以公式表示即:波长=传导速度×不应期。传导速度可从激动通过某一距离所需时间计算出来;不应期可用期前刺激法测定。
心脏折返激动波长的意义首先由Lewis加以阐述。现已明确,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除有单向传导阻滞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即激动沿折返环运行的时间必须足够长,以便开始激动时受到阻滞的部位恢复应激性(脱离不应期),使冲动再次到来时能够传导。
如果折返环大小不变,则激动传导速度越慢,折返环组织的不应期越短,越容易满足此条件。如果激动传导速度快,组织不应期长,要能引起折返运动,必须有足够大的折返环才有可能。
换言之,折返环的长度必须大于波长。实际情况常常是:折返环大小不变,如激动传导速度越快,组织不应期越长,越不易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
根据波长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兔、小鼠不能诱发心房颤动,而只有心房足够大的动物(重量达到狗以上)才容易诱发心房颤动的原因。因为心房面积太小的动物其折返环长度不可能超过折返激动的波长。根据波长理论,也可指导研制防治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合理的药物,即该药物应能延长不应期同时加速(不是减慢)传导速度,使折返激动的波长明显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