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
书籍: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01页(531字)
也称“经济恐慌”。
一般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发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其一般特征是:商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猛烈缩减,失业工人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它具体地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前-矛盾的发展破坏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后一矛盾的激化则加剧着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对立,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首先发生,以后约每隔八至十年重演一次。许多人认为,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危机趋向频繁。危机的周期出现,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而危机本身则成为再生产周期的基本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性的矛盾,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暂时性。“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预见已经经受了一百多年的考验。
上一篇:经济周期
下一篇: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