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83页(814字)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

最早的版本制定于1936年,后于1953年作了修订,并定名为《INCOTERMS 1953》。在1953年的《通则》中对9种贸易术语作了解释,它们包括EXW(工厂交货)、FOR/FOT(铁路交货)、FAS(装运港船边交货)、FOB(装运港船上交货)、C & F(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DCP(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EXS(目的港船上交货)和EXQ(目的港码头交货)。

1967年,国际商会对《INCOTERMS 1953》进行了补充,增加了DAF(边境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1976年,为适应航空货运业务发展的需要,《通则》中又增加了FOA(启运地机场交货)。1980年,国际商会对《通则》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订,除对原有的DCP术语作了一些修改外,还增加了适合多式联运业务需要的FRC(货交承运人)和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两个术语。这样1980年的《通则》中共包含了对14种贸易术语的解释。

在80年代的十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在国际贸易运输中进一步普及,通过电脑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也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国际商会又推出了《通则》的最新修订本——《INCOTERMS 1990》。

1990年《通则》删除了FOA和FOR/FOT,增加了DDU(未完税交货),这样将原来的14种术语改为13种。另外,对部分术语的国际代码作了改动,并按起始字母的不同将13种术语分成四个组,它们是E组:EXW;F组:FCA、FAS、FOB;C组:CFR、CIF、CPT、CIP;D组:DAF、DES、DEQ、DDU、DDP。

《通则》是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包括内容最多的一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