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巴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1431页(1108字)
【作品赏析】:
赵孟頫传世书法作品极为丰富,存世墨迹大都为楷、行、草书、篆书多见于所书碑额,分隶则极为罕见。
代表作品有行楷书《胆巴碑》,大楷书《仇锷墓志》、小楷《楔帖源流》、《大洞玉经》,行书《洛神赋》、《洒德颂》、《前后赤壁赋》,大行书《烟江叠嶂诗》,草书《千字文》等。
《胆巴碑》,全称为《大元勑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
帝师原名胆巴,一名嘉葛刺思,系西番(今西藏)突斯旦麻人。元至元七年(1270)世祖忽必烈赐号“帝师,”曾根据梵文字母创蒙古文字——八思巴文。
卒于大德七年(1303),皇庆元年(1312)追封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此碑于延祐三年(1316)奉勑书写,时赵氏六十三岁,字体秀美,笔法圆活,规度严谨,风格潇洒超逸,达到了“精奥神化”的境界,是赵氏行楷书中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赵孟頫(1254-1322),元代杰出书画家。
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湖州(今属浙江省)人。
宋宗室,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今江苏义征)司户参军。
入元后,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由程钜举荐,出任新朝,得到元朝皇帝的宠信和重用。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死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他精于书法,是元初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主张作书要有“古意”,提倡直接取资晋、唐诸大家,为此广泛涉猎古代法书名迹,刻苦临学。
在借鉴传统方面,不固守一种书体,不囿于某家某派;他的书法早年受宋高宗赵构影响,中年学锺繇、“二王”等,晚年学李邕。
篆、隶、分、行、楷、草诸书体无所不工。篆书得益于《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师法梁鹄和钟繇,行书除学“二王”外,还从智永、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诸名家法帖中吸取营养。平生对“二王”系统的书法着力尤勤,得益最深。
临写《兰亭叙》不下“数百本”,临智永《千字文》“尽五百纸”。作书过程中,特别强调笔法和结字,认为“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习传统,最能窥察前贤书法精奥,得其神趣,并兼蓄诸名家之长,变化出入于法度之中,融会贯通,形成自己遒媚劲健的风格,是一代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被同时的大书法家鲜于枢尊为“本朝第一”。不仅左右了有元一代书风,扫除了南宋以来“恶札流布”的积习,而且对明清两代也有很大影响。
自明代后一些评者对赵氏书法也有所批评,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元 赵孟頫 行楷 书卷 纸本 125行 903字 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