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产品贸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103页(823字)
买卖双方(国与国之间或公司、企业之间)对初级产品的交易行为。
初级产品贸易历史悠久,是随着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商品生产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7世纪,亚洲的胡椒、花椒、桂皮等香料已销往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级产品贸易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产业革命后,西欧工业国家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和食品,于是,原料、食品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二次世界大战前,原材料的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3。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燃料的消费需求,引起国际市场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制成品贸易发展迅速,初级产品贸易发展相对缓慢,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
1950~1987年期间,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38%上升到70%,初级产品贸易所占的比重从60.7%下降到28%。初级产品贸易中各类产品发展很不平衡,农业原料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60%,食品、有色金属及矿砂下降50%,石油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0%上升到1980年的23.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开展节油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世界石油需求量减少,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趋于下降。与此同时,世界商品价格总的看是上升的,但初级产品价格经过70年代的上涨之后,80年代呈下跌趋势。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比价也在下降,1989年比1980年下降1/4。价格“剪刀差”的不断扩大,表明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进一步加深。
在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中,世界各国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总的看,工业发达国家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但逆差的比重在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主要是石油贸易每年均有巨额的顺差。
在原料、矿产品贸易中,前苏联、东欧国家已由顺差变为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