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成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749页(1222字)
是指对迁移者来说,迁移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包括了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在微观迁移决策中,“迁移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变数。事实上,风险最小化的迁移决策模型考虑最多的正是迁移的成本因素。通常,在迁移成本的构成要素中,“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一般情况下,距离越长,运输的成本越高,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要获得信息也越困难。总之,距离越长,迁移成本越高,迁移风险越大。迁移和距离的这种关系可以用“距离摩擦效应”(the effect of friction of distance)来说明。譬如,在迁移理论中,“最小努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一个已被提到基本公理地位上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认为,当人们面临两个条件相当的迁入地而要作出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时,潜在的移民会倾向于选择对他来说迁移成本较低或者说迁移收益较大的那个迁入地。
早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E.G.Ravenstein)就提出了7条迁移法则,其中第1条就谈到了迁移与距离的关系,他认为:人口迁移受距离影响,一般都倾向于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迁移也只移往工商业都市的中心,离中心越远,迁移人口越少。
1966年,美国学者Everett S.Lee进一步提出了着名的推拉理论,其中他谈到了“中间障碍因素”(intervening obstacles)。Lee强调了“中间障碍因素”中谈论得最多的“距离”因素,包括了社会学意义上的“距离”概念(如历史上的“柏林墙”、各国都有的“移民法”等)和地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概念——而这通常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距离”概念。但“距离”转化为“成本”是因人而异的。
正如Lee所指出的“同样的障碍对不同的人影响当然也各个相异”。
在解释人口迁移动因时,迁移的经济学理论是最引人注目的。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以来,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模型也得到了发展。
人口学家斯加达特可能是将人力资本理论率先引入迁移研究的学者。
人口迁移的成本-效益理论认为,迁移决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内比较预期成本和效益的理性决策过程。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益都包括了货币和非货币两类。
在斯加达特看来,“货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costs of transportation)、财产的处理(disposal of property)、迁移过程中放弃的工资收入(wages foregone while in transit)、为谋取新岗位所接受的培训(psychic costs)以及迁移后在饮食、住房和交通等方面所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即心理成本,包括离开熟悉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所承担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