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差额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063页(591字)

又称内涵工资法(hedonic wage approach),是利用环境质量不同条件下工人工资的差异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

工人的工资受工作性质、技术水平、风险程度、环境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被污染的地区的工作或者有风险的职业,需要给工人付出较高的工资,高工资也往往可以吸引工人到污染地区工作,因此,工资的差异可以部分归因于工作地点的环境质量。把类似工作的工资水平差额看做与工作地点的工作条件、生产条件相关的职业属性的函数,建立工资模型或函数,即w=w(v,q1,q2),其中,w为工人的年收入;v为工人的履历资格,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技术熟练水平等;q1为反映工作地点周围环境质量的变量;q2为反映与所从事职业的健康风险有关的工作安全的变量,则该函数对q1的偏微分即为与工作有关的环境质量变化的隐含价格。

使用工资差额法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即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歧视和联合的市场支配,也不存在被迫失业或自由流动障碍,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工资能够系统地变化。实际上,这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理论上的支付意愿与实际的可能支付之间的差异就更大。

此外,对于“爱好风险”的人来说,环境风险的隐含价格难以体现在其工资收入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