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78页(1009字)
【生卒】:1898—1956
【介绍】: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诗人、导演。
生于奥格斯堡。父为一个造纸厂厂主。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学哲学,后改学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战地医院做护理。参加德国十一月革命,革命失败后,再度进慕尼黑大学,并对戏剧发生浓厚兴趣,写出了第一部短剧《巴尔》,相继又创作了《夜半鼓声》(1920)、《城市丛林》(1922)。1923年被聘为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4年任柏林德国话剧院艺术顾问。1926年他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并从事戏剧活动。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戏剧观,提出了叙事剧的理论,创作了《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随后,又写了几部教育剧:《巴登的教训》、《措施》、《例外和法规》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社会问题。1931年他将高尔基的《母亲》改编为舞台剧。纳粹上台后,他逃离德国,先后在丹麦、前苏联、瑞典、芬兰和美国流亡。
1947年离美返回德国,翌年定居东柏林,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实践自己的戏剧理论,完善自己的戏剧体系。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适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这就是叙事剧,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激起观众的思考和改革社会的热情。
作为叙事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是“间离方法”。也称之为“陌生化方法”,剧作家借此使观众用新的目光来观察和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借此使演员和观众之间拉开距离,使演员既是表演员又是自己的裁判者,使观众是一个旁观者,始终保持清醒,用探讨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舞台上的事件。从而使戏剧发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布莱希特一生共写有50多部戏剧,重要的有《第三帝国的恐怖和灾难》(1935-1938)、《卡拉尔大娘的枪》(1937)、《伽利略传》(193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四川好人》(1939-1941)、《高加索灰阑记》(1944)、《公社的日子》(1948-1949)等。
他的戏剧理论着作有《戏剧小工具篇》(1948)、《戏剧小工具篇补遗》(1952-1954)等。布莱希特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文学活动即以诗歌创作为开端,形式上多采用歌谣体,语言精炼,富哲理性。
出版有诗集《治家格言》(1927)、《斯温德堡诗集》(1939)、《布考悲歌》(195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