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30页(644字)

【生卒】:1924—1989

【介绍】:

美国小说家

生于新奥尔良。4岁时父母离婚,几年后母亲再婚,遂随继父姓卡波特。家庭生活的不稳定造成卡波特幼时的孤独感。

他曾在纽约的三一学校和圣约翰学院读书,但因立志从事文学创作而不认真学习。专事创作之前在《纽约人》编辑部工作过一段时间。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去欧洲,写出游记《地方色彩》(1950)。

他的作品共有15部,得到评论家较充分肯定的几部是《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蒂芬尼的早餐》(1958)、《冷血》(1966)以及数篇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大多采用全知角度或第一人称等传统叙述方式,时间处理多以年代先后为序,因此尽管他用词精确,善于营造气氛,却被认为不过是“南方哥特式”小说作者,有些评论家因此称他没有前途。不过也有评论家认为卡波特是在“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参与现实”。《冷血》是为卡波特带来名与利的作品。它以纪实性方式记叙了堪萨斯州一户4口之家惨遭抢劫与杀害的事实,曾花去作者5年多的时间进行调查和搜集资料。《冷血》的意义在于为后来兴起的新新闻主义和纪实性作品开辟了途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此后卡波特又创作了数部小说集和文集,其中有《犬吠》(1963)、《圣诞节的回忆》(1966)、《感恩节的客人》(1969)、《变色音乐》(1980)、《与卡波特的对话》(1985)、《-九八七年作品选》(1987)、《白玫瑰》(1987)等,均未引起如《冷血》那样的轰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