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怨趣诗怪诗鉴赏辞典》第209页(751字)

【原文】: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原文作者】:吴嘉纪

【鉴赏】: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

年青时,当过烧盐工人,对盐工之苦有切身体会。后来漫游各地,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回乡隐居。

晚年贫病交加,穷饿而死。

诗歌现实意义极强,朴素清新,危苦严冷,人们对其评价很高。

这是为盐工诉说怨苦之情的一首着名的七绝。首句平平而起,叙述头发斑白的盐工,住在低矮的草房里,可见他们已经艰辛地生活了几十年。

次句顺承首句之意,叙述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暑酷夏,盐工们在烈火旁边煎盐,真是苦不堪言。第三句出人意外地急转,盐工们走到门外,竟然赤身露体站在赫赫炎日底下。

究竟为什么有此反常之举呢?末句揭示谜底:原来盐工们平时已耐受过极度紧张沉重的工作和长期高温的煎熬,他们偶尔偷闲一刻,也无暇再去找荫凉的地方躲避,即使是在炎日底下站一会儿,便已算是乘凉了。

诗文创作中,通常使用的是以寒衬热、以短衬长之类的反衬手法。

以热衬热、以长衬长的映衬手法则用得较少。殊不知在特定的情景中以同类事物相衬比以相反的事物相衬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赤身露体地站在炎日底下是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何况是盛夏的炎日呢?而如今烧盐工人竟以此举为乘凉,由此可见他们长年累月地在烈火旁烧盐,其温度更高,其所受的炙烤之苦比盛夏的烈日还要厉害。夏天烈日的炙烤是一般人都经历过的,如此一映衬,人们便立即能够非常具体地感受到盐工之苦了。

由于诗人当过盐工,亲身体验过这种苦,所以这首诗写得特别真切感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