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自然科学社

书籍:科协工作简明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5 16:38:0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协工作简明辞典》第339页(1191字)

中华自然科学社,成立于1927年,到1951年结束,有35年历史。

这个学社的前身是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前中央大学成立。由赵宗燠、李秀峰、郑集、苏吉呈4人发起,联络一些川籍同学组织了这个学社。

1928年7月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年会时,改名为中华自然科学社。

从此以后,历年社友人数迅速增加,到1950年,已有社员2648人。

该社发展情况,可分为四个阶段。

自1927年学社的成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第一阶段。

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社友还在大学求学,以经常举行学术报告讨论会为主要工作,虽然社务单纯,但大家对发展我国科学的目标一致,组织也比较严密,为以后社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自“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第二阶段。这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东北,并逐渐侵入华北,国势危急,社友们激于义愤,都要求献身救国事业。

商议的结果,认为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从事普及科学的运动,才能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物质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于是在1932年11月,创办了通俗科学刊物《科学世界》,企图通过这个刊物,并配合科学讲演、科学展览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认为科学与民主有不可分的关系,因而确定以民主思想推进社务,在宣传科学的同时,致力宣传民主思想,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

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是社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阶段。此时为抗日救国举办战时技术训练班、通俗军事科学讲习班,组织战时科学问题讨论、战地科学服务团,编纂《国防科学丛书》,充实《科学世界》中有关抗战的资料等项工作。还组织西康及西北两科学考查团,调查资源;参加举办川康实业公司,开发煤铁等矿。刊行了英文刊物《科学文汇》;出版了英文刊物《中国科学》。

自1946年总社迁回南京到1951年宣告社务结束为第四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首先抓紧整理社务,重建各收复地区的分社,同时继续普及科学,并筹办新的事业。

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自然科学社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谋求全国科学界的团结,与3个兄弟团体联合发起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至此,全体社员认为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已经完成,遂于1951年4月发表题为“为全国科学界的大团结而奋斗”的《中华自然科学社结束社务宣言》,宣布中华自然科学社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