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156页(904字)
【生卒】:1798—1857
【介绍】: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西方科学哲学的先驱。
1818年起担任着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后因意见不合而离去。从1832年起,担任了九年的巴黎工业学校教授。1848年创立“实证哲学协会”。
孔德在西方科学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证主义原则,这一原则一直影响着后来的西方科学哲学,并几乎成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共同原则。“实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e”,意即“肯定的”、“明确的”、“确实的”。孔德要求哲学研究从给定的东西,从事实或现象,即从“实证的东西出发”,而把给定的东西的本质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问题从哲学中排除出去。
这种把认识局限于经验范围,不去讨论经验以外的任何问题的原则就是他的实证主义原则。孔德的实证哲学深受休谟哲学的影响。他与休谟一样,认为只有关于经验或现象的知识,没有关于现象之外的东西的知识;我们关于现象的知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现象之外是否有事实的本质、有自然界的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都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事实之间的彼此前后相续或类似的不变关系,这些关系就是自然规律。
“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作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实现这些规律。”孔德否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他的观点带有浓厚的休谟式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色彩。
孔德试图建立一个综合的实证主义体系,它由哲学和政治两个体系所构成;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他把哲学看作是各门专门科学的联系的总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联系和总结,而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传统哲学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科学方法得到解决。孔德还把认识分成三种状态或三个阶段,即神学或虚构的状态、形而上学或抽象的状态和科学的或实证的状态。他认为这三种状态对于每门科学的发展、甚至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是适用的。
孔德引入实证主义原则,反对形而上学,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兴起开了先河。主要着作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