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创新理论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1:29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02页(1231字)

强调创新对经济周期波动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A·彼特出版了《经济周期》一书,在这本着作中,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的含义指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和实行新的组织生产的形式。

在动态经济中,是企业家引入新的发明,因而它们是创新者和实行创新活动的主体。按照熊彼特的分析,创新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体系,而是趋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和它们的周围。

创新在时间上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趋于群集或成簇地发生。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公司,接着是大多数公司步其后尘。

这种创新的扩散过程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形成创新浪潮,引致经济繁荣;一旦成功的创新为经济所吸收,投资机会消失,就会引起经济萎缩,形成萧条。由于整个经济吸收各种创新需要不同长度的时间,因而形成不同长度的经济周期,如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康德拉捷夫周期。

在熊彼特以后,经济周期的创新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德的经济学家G·门斯(Gerhard Mensch)在熊彼特分析的基础上,区分了基本创新和改进创新。前者指导致新的产品和服务出现并随之创造新的市场,以及供应新市场的新工业部门的创新;而后者指改进产品和改进生产工序的创新。基本创新会产生出完全新的部门,而巨大的新市场使这些部门得以快速增长并改进产品和生产工序。

一旦竞争和集中提高了新产业部门的能力,国内市场就会达到饱和状态。企业在产业部门的投资减少,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将增多。垄断者试图借助大规模信贷,向不发达国家倾销过剩商品。

而一旦这些国家达到信贷极限,出现需求饱和,就会形成“技术僵局”。

门斯认为,只有出现新的基本创新和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才能打破这种“技术僵局”。因此,门斯把萧条看作是创新的主要动力,而创新则是形成经济发展新浪潮的基础。

荷兰的经济学家雅各布·J·杜因(J.J.Van Duijn)认为,基本技术创新群是导致长周期的主要力量,但创新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分为技术的增长、成熟、下降和采用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与经济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相对应。

美国的经济学家杰伊·W·福雷斯特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的含义。他认为,创新不仅有技术创新,而且还有管理创新和政治创新。管理创新体现在商业法律和金融以及组织机构方面。破产倒闭是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技术浪潮的中断时期,也就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时期。

管理创新使经济体制转变成一种新的形式。而政治创新是社会和政府方面进行的创新。例如,创立社会福利计划和通货膨胀方面的试验,以寻求政治压力的短期解决,这些都需要政治创新。福雷斯特认为,不是技术、管理和政治方面的创新引起经济长期波动,而是经济的长期波动影响着创新的气候。

上一篇:大萧条 下一篇:政治性经济周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