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自鸣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0:36:4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545页(818字)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天籁自鸣”指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于自然的音响。

这是南宋人、诗论家姜夔提出的口号。他要求诗歌创作要自然天成,反对模拟前人或过分雕琢。他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

”大意说诗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体制,《诗经》都是出于自然天成,后世从魏晋开始到现在,诗人内在所蕴藏的不同,写出来的作品也有区别,有的人不理解,便羡慕追求诗歌固定不变的体制。姜夔在这篇自序中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说:“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駮如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出“雕刻伤气”,但并非完全排斥雕刻,认为“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他只要求不雕刻过分。

“天籁自鸣”上承庄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自然美。《庄子·齐物论》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音响,“天籁”指风吹过大地发出的声音。“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风吹过大地,发出千万不同的音响,自生自灭,没有人为的力量。《齐物论》还提出:“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而不必问其所以然。庄子的文学观点受到后世许多文学家所推重。

钟嵘《诗品序》反对“补假”,强调“直寻”;李白《赠江夏太守良宰》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精神”一品提出“妙造自然”;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也都提倡自然天成。明、清以后的一些文论家常用“天籁”赞美民歌、民谣,清代刘毓崧《古谣谚序》以为“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思想感情的真挚,艺术表现的自然含蓄,是“天籁自鸣”的基本特点,在文学史和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