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61页(1212字)
【生卒】:1009—1059
【介绍】:
中国北宋时期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又是“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
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仁宗嘉祐四年,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他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着述。其遗着被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连《外集》共四十卷。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李觏集》(王国轩校点)。
在人性论思想方面,李觏首先提出了“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的命题,即他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品”,把人分为圣人、贤人、迷惑、固陋、下愚五等。现将二者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列表如下:
其次,李觏还提出了“性生于内而学成于外”的命题,即在他看来,就性的来源说,它受命于天;就性的形成说,它又受命于人。这就涉及到了性与教、性与习、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李觏与董仲舒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上智之人天生为善,不必教,不必习;下愚之人天生为恶,虽教无益,虽习无功;中人是天生为善恶混,由于教和习的收效不同,有的可为善,成贤人,入上智,有的可为恶,成“固陋”,入下愚,有的则不上不下,仍为中人。
可见性与教、性与习、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不适用于上智与下愚,只适用于中人,即中人之性乃是受命于天与受命于人的结合,亦即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在认识心理思想方面,李觏把认识分为耳目之感与心之思两个阶段,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
”(《李觏集·庆历民言·广意》)他还非常重视闻见和思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思想和品德,都是广泛学习的结果:“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习之是,而见之广,君子所以有成也。”(《李觏集·易论第四》)这就否定了“自贤”、“自知”的唯心主义的先验思想,而坚持了一条“习贤”、“学知”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李觏的基本观点是:情欲人所不免。在他看来,饮食男女、利害得失等等,都是圣人和众人所共有的。因为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的形体,自然“形同则性同,性同则情同。”(《庆历民言·损欲》)情欲推动生产。李觏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有对食、衣、住等各种条件的需求;而为了满足这种种欲望,必然要进行“为饮食”、“为衣服”、“为宫室”、“为器皿”等方面的生产活动。
情欲的“节”与“导”。李觏认为,“导民以学,节民以礼,而性成矣。”(《删定易图序论六》)因而主张“因民心而利导之”,“因人之情”而以礼节之。很显然,李觏的节导观与荀子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