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5页(1398字)
【生卒】:公元前372—前289
【介绍】:
字子舆,战国时期的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他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伋)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以主张“性善论”着称于世。
当时至少并存着四种不同的人性学说。列表如下:
他的“性善论”是针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的。
其实质是,认为人生来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如果这四个“善端”“扩而充之”,就会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社会道德因素,即使人去“为善”;如果因某种原因这四个“善端”遭到泯灭,就不会发展为仁、义、礼、智,反而会使人去“为不善”。正因为如此,他很重视环境、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在智能心理方面,孟子一方面肯定人有“良知良能”存在;但另一方面却也认为,人的智能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发展起来的。
在他看来,所谓智能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孟子·万章下》)这样看来,他既看到了智能的先天因素,也看到了智能的后天因素,但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
在认识心理方面,孟子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告子上》)意即耳、目感知是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它常为外物所蒙蔽,其认识是靠不住的。他接着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并认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可见他是过分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他还以“学弈”为喻,对注意及其作用作了很好的分析:“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说的是专心状态;“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说的是分心状态。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参见《告子上》)
在情意心理方面,孟子提出了“寡欲说”。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即修心养性的方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他非常重视意志锻炼。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用高级动机战胜低级动机;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上》)的“大丈夫”精神;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大器,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获得成功,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在学习心理方面,孟子在肯定知识、智能和道德为内心所固有、应当去“自求自得”的前提下,还是积极地主张向外物去求取知识、发展智能、养成道德的。他提出的一些学习原则和方法颇有价值,如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博约结合、积极思维、专心致志、不骄不傲、持之以恒,等等。
孟子的较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孟子》一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