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12页(1303字)
【生卒】:1868—1940
【介绍】:
字鹤卿,号孑农,一号孑民,浙江省绍兴人。1892年中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识到满清政府腐朽不堪,提倡民权,投身于革命。
1902年与蒋智由等人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曾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
1904年组织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2年1月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
1927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长(即教育部长),1929年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担任副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于1907——1913年曾两度留学德国。
留学期间,在莱比锡大学曾亲聆W.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实验室课程,并选定心理学为主修课。早期他在美学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曾明确提出,“实验美学,是从实验心理学产生的”。
蔡元培是心理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提倡把心理学的实验法应用于教育学。他认为开创新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选择和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为根柢。实验教育学者,欧美最新之科学,自实验心理学出,而尤与实验儿童心理学相关。其所试验者,曰感觉之阈,曰感觉之分别界、曰空间与时间之表象,曰反射,曰判断,曰注意力,曰同化作用,曰联想,曰意志之阅历,曰统觉,凡一切心理上之现象皆具焉。
”他还从心理的知、情、意三方面论证他提出的新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蔡元培重视心理科学在建立中国新文化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它沿着冯特的科学心理学的新方向发展。他曾指出:“从前心理学附入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他在北京大学主持工作期间,于1917年设立了心理学实验室,1926年设立了心理系;在他领导的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了心理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的专业方向着重于理科,主要从事生理心理和神经解剖,以及胚胎行为发展与神经系统发展之关系的研究。当时,他还兼任该院的民族学研究室主任,领导开展中国民族学的研究。他曾指出:“民族学的材料,固然有一部分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而大部分是关于各民族的心理,所以德国冯特有‘民族心理学的建设’,这可以见民族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蔡元培民族学论集》,台湾中华书局,1962)。由此可见,他对于心理学与社会科学有关方面的研究也同样重视。
蔡元培的重要论着多收集在《蔡元培选集》、《蔡元培美学文选》和《蔡元培民族学论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