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历史辞典》第587页(917字)
在战败后开始的“战后”这一日本历史的阶段中,最先重返文坛的是,在战争时期未曾歌颂战争的老作家,如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正宗白鸟、志贺直哉等。
接着在昭和一十年代开始创作活动的所谓“无赖派”如石川淳、坂口安吾、太宰治等作家,因文风适合战后的秩序崩溃时期,相当活跃。因战前残酷镇压而无法活动的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作家也适应战后的新情况,致力于“民主主义文学”,组成新日本文学会。
而本多秋伍、平野谦等虽受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但坚持“转向”和“黑暗的贫民区”的体验。这些新一代的作家创办同仁杂志《近代文学》,与新日本文会主流派的中野重治等围绕“政治与文学”问题展开论战。《近代文学》的评论家们,对于几乎是同时代的、具有“转向”体验的野间宏等的出现抱有同感,在“战后派文学”的发展中获得力量。
在上述动向中,老作家们各自发表了许多作品,相反无赖派”的作家除石川外,都已去世。
新日本文学会于1950年(昭和25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批判日本共产党而分裂,后虽恢复统一,但深受1960年安保斗争中出现的反共潮流的影响,终于在1964年与日本共产党完全处于对立状态,以后该组织无重大发展。《近代文学》也只有同仁的个人活动,杂志于1964年停刊。代“战后派文学”而起的是称为“第三代新人”的作家集团(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远藤周作等),他们在五十年代登上文坛。与此对立,在文艺评论领域,主张“批判形而上学”的服部达等,取代反对“政治主义”但又不舍弃社会问题意识的《近代文学》同仁,而进入评论界。
总之,1955年前后战后文学界开始了一种转变,经过1960年的安保斗争,这种倾向日趋成熟。概而言之,1955年以前处于“占领”的重压之下,1955年以后是“高速发展”的时代,进入大众社会状态,这种变化也广泛地反映在文学界中。
与此相应,今天,比“战后派”年轻的新一代登上文坛。另一方面,反现实主义、超意识形态的倾向广为发展,而且新的大众文艺也大量涌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但评价这种“现代文学”尚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