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第648页(4339字)
【出版时间】:1945
【原文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原文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 )是法国着名存在主义作家。
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介乎于贵族与资产者之间的殷实家庭,从童年起便酷爱读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学时代起,她便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先后在天主教学院和巴黎大学求学,1926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28年她与后来的学术界泰斗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等人一起取得教师学衔资格。
次年她结识萨特,被他的学识所“慑服”,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但对他的结婚请求却加以拒绝,以保持自己的自由。波伏瓦在马赛、鲁昂、巴黎等地执教达十余年之久。
1943年,她出版了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女宾》,从此走上专业作家道路。在存在主义作家中,她的地位仅次于萨特,连续写出了一批作品:剧本《吃闲饭的嘴》(1945),小说《他人的血》(1945)、《人无不死》(1946)、《一代名流》(1954年获龚古尔奖)。
与文学创作相比,波伏瓦的学术着作似乎影响要更大一些,最早于1948年发表于萨特主持的《现代》杂志上的巨着《第二性》奠定了她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波伏瓦专心致力于回忆录的创作:《一位循规蹈矩的少女的回忆》(1958)、《而立之年》(1960)、《时势的力量》(1963)。1980年萨特去世后,她写了哀惋动人的《告别仪式》(1981),从此,波伏瓦便开始过隐居的生活。波伏瓦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认为文学必须干预政治和生活,主张“干预”文学。她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衷于表现时代精神,发掘当代人的思想和疑问,充分表达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内容概要】:
让坐在床边,海伦躺在床上,气息奄奄,医生说她过不了今夜……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三十年代,资产者脑满肠肥,工人阶级则为生存而斗争。让·布劳马和自己的资产者家庭决裂,当了印刷工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工会运动。马赛尔和雅克兄弟俩都是他的挚友。一次与警察冲突,持枪的雅克被击毙。
手枪是他给雅克的,雅克却为此送命。他人的血。
让退出共产党。他人的血白白流掉了。
他仍然从事工会运动,但是却不过问政治,他认为工会只应该为工人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仅此而已。
他的朋友保尔则不同,保尔过问政治。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遇到了保尔的情人海伦,海伦爱上了他。海伦有勇气,有魄力,敢作敢为。
她与保尔分手。但是让已有女友,他将海伦拒之门外。
她报复了,与一个无赖过了一夜,结果有了身孕。
打胎的痛苦是在布劳马的床上经受的。
她爱他。他不能拒绝这样的爱。
他说他也爱她,这是撒谎,可是撒谎却能使别人快乐。为什么不撒谎呢?海伦最喜欢崭新的自行车和香甜的巧克力。
她与让第一次邂逅就支使他去偷她房东太太的自行车。如今她只要让,她有了让就感到心满意足,因为让说他也爱她。她拒绝了去美国就业的难得机会,因为她不愿与让分开,让表示异议,她说:“你不是说,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吗……”这是惨淡的、令人沮丧的年代。雅克死了,马赛尔是个有才能的画家,可他一天比一天消沉,他选择的是无所作为。
马赛尔的妻子德妮兹想写一部小说。德妮兹象保尔一样关心政治。可她的小说完全失败了,让说了实话,她从此心灰意冷,她和马赛尔分居了。动荡不宁的年代。
德国法西斯甚嚣尘上。让组织罢工,工会运动占据了他的一切;马赛尔则成天下棋。
他们对政治都无动于衷。法西斯也选择自己的存在。
法西斯进入苏台德区,接着是捷克、波兰……必须拯救和平。那就得退让。退让便是和平。捷克和平了;波兰和平了;法西斯铁腕下的和平。
法国人开始不安了。德国人终于向法国伸出了爪子。
马赛尔被抓进了劳动营。让·布劳马又作了选择。
他进了军队。当一名跌滚在战壕中的普通一兵。
不能光流他人的血。可是流血为了什么?一纸调令。
海伦通过关系将让调回巴黎。“这是她干的!”让怒不可遏。他和海伦毕竟同床异梦。他不能原谅她。
可海伦却坚决地说:“我不想让你送命。你可以和我断绝关系,你可以打我,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我还是觉得那比炮弹炸掉你的脑袋好。”他们分手了。
战争爆发。德国人进占巴黎。马赛尔的劳动营移往德国。德妮兹和海伦逃避城外。让负伤退役。伙伴们分化了。
工会主义者中竟有人公开接受占领,打算在新的统治下“谋求工人利益”。
让又作了选择。他留在巴黎,建立起一个地下抵抗组织。
一次他们袭击盖世太保,结果却有大批人质被枪决。干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让法国人知道这是战争。”占领下的和平不是和平,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海伦在撤退途中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陷入绝境的一对母子。
她又回到巴黎。“如今德国人来了。而我的存在并无改变。”既然注定如此,与德国人共处也未必不是一种存在。她接受一个德国人的邀请,决定去柏林就业。可是,德妮兹望着她,马赛尔望着她,伊冯娜望着她,“他们都在望着我。”海伦在舞池中停下步子,她从那德国人的怀抱中挣出身子:“我想我不能去柏林了,”她说。人人选择存在。
马赛尔从劳动营回国。他在劳动营学会了蒙目下棋,可以同时对付七盘。可如今他向让·布劳马说:“给我派点任务”。
人是不能在任何制度下都下棋的。和好如初的马赛尔和德妮兹冒着生命危险主持一个地下活动据点。让又想起了雅克……他人的血。海伦的挚友伊冯娜是个犹太姑娘,法西斯将要决定她的存在。海伦找让求援。
让答应帮助伊冯娜偷渡到自由区去。海伦突然脱口而出:“让,我想和你们一起干。”“这是危险的工作,”让说。“那没关系,你曾对我说过,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甚至可以去冒死亡的危险。”她选择了自己的存在。海伦开车开得极好,完成任务极其出色。
还是那个有勇气、有魄力、敢作敢为的海伦。
……此刻,她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是我杀死了你,”让痛苦地沉思:永远是他人的血。
“第一个是雅克,现在轮到她……”那是为了营救保尔,第一次行动失败了,海伦坚决要求单身去干第二次。让开始不答应,他要一起去。
“你不应参加任何外边的危险行动,这是一条绝对的纪律。”“我知道,”让说,“我派别人去送命而我却不能和他们共命运。”“你会在我身边的,”她说,“距离没有什么,你永远在我身边。”让紧紧把她搂在怀中:她是对的,如今什么也不能再把我们分开了。他爱她。她永远爱着他。
保尔得救了。可海伦却胸口中弹。医生说她过不了今夜。让俯下身子,用唇轻吻她的脸颊。“海伦,你知道么,我爱你。”“是的,现在你真的爱我了。”“我不该答应你去。”她微笑了:“你没有权利决定我的事,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始终是这句话。
她没有改变。她死了。“第一个是雅克……”始终是他人的血。
你给了我永远冒险和焦虑的勇气,给了我承受我的罪过和使我感到无限痛心的内疚的勇气,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作品鉴赏】:《他人的血》是一部典型的阐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小说。
存在主义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自由选择”。萨特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不选择的选择……由此产生了自由的荒诞性。”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帝,也不是由神仙来决定,而是完全决定于自己,你要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你就应该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从这个理论出发,《他人的血》围绕着青年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展开主题,并把主人公置放在最严峻的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使得这种选择更加庄严和不平凡。让·布劳马经历了选择的痛苦历程。
他出身资产者家庭,目睹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又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决心为“没有战争,没有失业,没有劳役,没有贫困”而斗争,但他父亲制止他参加共产党的活动,于是他在家庭和共产党之间选择了共产党。但是他的好友雅克的死亡,却使他深感内疚,认为他的行动是靠他人的血来完成的,于是退出共产党。德国法西斯占领了巴黎,从前线负伤退役的布劳马又一次面临选择,他选择了积极的战斗,尽管他组织的行动招致德国人的报复,流了他人的血,甚至连情人海伦也丧失生命,但布劳马最终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权走自己的路,只要它是通向有价值的目标。
书中的另一主人公海伦短暂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她的那些选择要么令她身心痛苦不堪(在保尔与让之间选择了让,但后者却将她拒之门外,为了报复,与流氓过夜,结果怀孕打胎),要么使她的良心受到责备(巴黎沦陷时与德国人打得火热),只有最后的选择——为祖国解放而斗争,才使她感到幸福,哪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国家的存亡命运,使得象颓废消沉的马赛尔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德妮兹等人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投身抵抗运动。由此可见,波伏瓦所提倡的“自由选择”,是一种带有强烈倾向性的选择,即这种选择应该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正义的事业,只有这种选择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人的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让·布劳马和海伦可以说是自由选择的英雄。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进行选择的自由,并充分利用这种自由进行选择,他们的选择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他人的血》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颇有深度。
让参加共产党集会,好友被打死,他领导抵抗运动,无辜的人质被枪杀,他的一切行动似乎都染上了他人的血。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停止抵抗,还是忍心让人质血溅刑场?这个问题表明,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直接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即使毫无关系的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共存就有互相排斥的一面。波伏瓦没有把这种对立孤立起来,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把这种对立统一了起来,为了民族利益,为了赶走法西斯,用他人的血来换取祖国的解放是必要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另一个辩证的观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还有团结一致,为更高的奋斗目标服务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与传统的小说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创新。
作者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读者参预作者的创作,摆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个一气呵成、具有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断断续续,跳跃得很厉害,很象是一些故事片断,读者须得用联想和想象与作者共同完成创作。虽说叙事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但许多地方采用了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手法,很多方面甚至与后来兴起的新小说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时间的次序方面,作者故意将其打乱,让它随着主人公的思绪运转。故事叙述了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但小说的中心情节却是在海伦弥留之际的床边发生的,前后不过十来个小时,这使故事显得凝练、集中。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大幅度地转换人称,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大量插入内心独白,并且用斜体字加以突出。这种手法使得小说的结构脉络起伏有致,生动而不呆板,有很强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