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音略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149页(856字)
音韵学着作。
南宋郑樵撰。收在郑氏所着《通志》之内,所以全称《通志·七音略》。书刊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前后。此书包括“七音序”、“谐声图”和“内外转图”三部分。“七音序”力主改传统的“五音”为“七音”(于宫、商、角、徵、羽之外加半徵、半商)。“谐声图”用汉字谐声说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
”“内外转图”即等韵图,共分43转(图)。制图的体例与《韵镜》大体相似。声母方面,每转有23列,首行标“帮滂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23母,次行在端组声母下标“知彻澄娘”,在精组声母下标“照穿床审禅”共9母,而在有轻唇音的五个转(第二、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三十三、第三十四转)的帮组声母之下又标“非敷奉微”4母。第三行则立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七音之名,分别标于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七组声母之下。分平上去入四声,每声内分一、二、三、四四等,共16行,将有关的韵字分别列入。43转分别标明内转或外转,内、外转的归属与《韵镜》稍有出入,转的次序也与《韵镜》略有不同。
每转末尾标有“轻、重”字样。大体上说,标“重中重”、“重中轻”的表示开口,标“轻中重”、“轻中轻”的表示合口。《七音略》以入声韵“铎”、“药”兼配阳声“唐”、“阳”韵和阴声“豪”、“宵”韵,又第三转除平声“江”韵字列于二等之外,上去入声“讲”、“绛”、“觉”韵字都列在三等,这些都与《韵镜》不同,也与本书通例不合,但是其中有一些也表露出语音变化的征兆。稍晚的《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都是全部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这是中古入声韵尾弱化以至消变的先兆。元代《中原音韵》中原“江”韵字与原“唐”、“阳”韵字的区别消失了,《七音略》第三转之犹豫于二、三等之间的排法或许就是这种变化的先声。此书常见的版本有元至治二年(1322)刊印的本子(至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及浙江局本。
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影印出版了《通志》,1984年此本又由中华书局重新影印出版。参见“等韵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