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01705 横看成岭侧成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3册经济》第212页(719字)
副名: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茅家琦等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34万字。探讨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规律,分析这一历史发展的自身条件,西方文化引入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分两大部分7章。第一章为概述,主要论述该地域城市近代化是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力下进行这一背景,剖析影响城市近代化的诸因素,论述吸收西方先进事物及上海开埠后近代因素的辐射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论述南通、无锡、常州、芜湖、镇江、宁波6个城市的近代化历程,提出6种不同的城市近代化模式。南通走的是《地方自治》型道路。当地实业家张謇借用西方地方自治的若干手段,使南通在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诸方面全方位的向近代化推进,形成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实体。无锡则集中发展工商业,在此基础上形成6大资本集团。他们“人自为战”,使无锡的近代工商业有较高的发展,但整个城市的近代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州经历2次“变商为工”的浪潮,使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力量发生质的变化,并形成“一枝独秀”的纺织染近代经济轴心。芜湖是根据不平等条约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工业发展缓慢而商业发展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镇江是传统商业城市,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的丧失,其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而作为以近代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城市,其发展极不充分。宁波人善于经营,外出经商成为巨富,形成“宁帮”,然后在家乡投资兴办近代企事业,使宁波逐步走上近代化之路。通过对这些城市的具体分析,回答长江下游地区1840年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变化过程,变化程度,各自特色及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收入“长江文明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