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1375页(1302字)
【生卒】:1903—1961
【介绍】:
原名庶康,字传瑾,化名王庸、陈广,湖南湘乡人,1903年2月27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一)生。
7岁入私塾。1915年,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1916年,入湘军鲁涤平部第六团二营当兵。
1921年,任粤汉铁路湘局办事员,加入青年救国会。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産党,入湖南自修大学。1924年2月,入广东陆军讲武学校;5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又当选为中共黄埔军校党支部候补干事;10月,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1月,军校毕业。
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第三师第七团连长;同年,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1926年3月,任军校第四期步科一团七连连长;9月,赴苏联学习。
1927年2月返国;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唐生智部特务营营长;4月,出席中国共産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第一营营长。1928年4月,化名王庸,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1931年9月,调往鄂豫皖苏区;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团长;11月,任第十二师师长;1932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等人营救获释。
1934年冬,任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同年10月,参加长征,任干部团团长。1935年,任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大队长;10月抵陕北,旋第十三大队改称第十三团,任团长;12月,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1937年2月,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第一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
1940年5月,任太岳军区司令员。1941年8月,任太岳纵队司令员,仍兼太岳军区司令员。
1943年12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中国共産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司令员;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1946年11月,任吕梁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3月,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4月,任云南军区司令员。1951年4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6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
1953年9月,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院党委书记;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9月,出席中国共産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1958年9月,任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61年3月16日,病逝于上海。
年58岁。着有《陈赓日记》、《挺进豫西》、《在祖国西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我的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