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钩端螺旋体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79页(1218字)

寄生虫病名。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类和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尤以青壮年为多,发病时间多在每年6~10月份,8~9月为发病高峰。

中医古籍无钩体病的名称,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暑温、湿温、秋温时疫、暑温挟湿等范畴。本病病源为致病性钩体,属疏螺旋体,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人与污染的水源接触,钩体经皮肤、粘膜侵入,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临床症状:早期(钩体血症期,起病后3天内),发热,体温39℃以上,热程7天左右,呈稽留热,部分为弛张热。

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疼痛畏光,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痛。中期(3~10天),在早期症状基础上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出血、偶有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或以咯血、血痰缺氧和窒息状为突出表现,或以进行性黄疸、大出血、肝昏迷、尿毒症为突出表现,或以消化道出血为突出表现,或以脑膜脑炎症征为突出表现,严重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甚者昏迷、抽搐、脑疝形成或呼吸衰竭。

恢复期(起病后10天),多数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少数热退后12天或几个数再次出现症状。常见有后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或巩膜炎、球后视神经炎、葡萄膜炎、或偏瘫、失语或发作性反复短暂性肢体瘫痪。

或偶见双侧胫前结节性红斑样皮疹。一指本病多由感受暑湿、暑热、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暑湿合邪,湿热重蒸,疫毒内侵,弥漫之焦,化燥化火,伤阴耗血动血以及波及齐脏腑经脉,引起多种变证。

二指临床上暑湿郁表,气卫同病者,多见于钩体血症期。

症见寒战,发热,身痛头痛,目赤羞明,咽痛,咳嗽,咳吐粘痰,胸膈满闷。治宜清暑化湿、透表达邪,方选银翘散、清络饮加减。

暑热伤肺、灼伤血络者,多见于中期肺出血型。症见咳嗽,咯血,胸闷气急,喘促,治宜清肺泻水。凉血止血,轻症用白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重者用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气随血脱、气短汗出、喘息者,用生脉散或独参汤加减。湿热郁蒸,蕴毒发黄者,多见于中期黄疸出血型。症见身目黄如橘色、高热烦躁、恶心呕吐、皮肤斑疹显现、呕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谵语、神昏,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方选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加减。

出血重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神昏高热者可用安宫黄丸加减,邪陷心包、热极生风者,多见于脑膜脑炎型,症见身热头痛,烦躁不安,颈顶强直,四肢抽搐,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治宜清营开窍,凉血息风,方选清营汤合羚钩藤汤,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秽浊郁阻,气化失司者,多见于肾功能衰竭型。症见恶心呕吐、少尿无尿、皮肤瘙痒、头晕心悸、疲乏无力、面色萎黄或苍白、便溏纳呆、胸脘痞闷、甚则神昏、谵语、治宜利湿化浊、芳香开窍,方选通关丸加减,脾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加味,神昏者用苏合香丸。

上一篇:钩割法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