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小儿麻痹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31页(1046字)

儿科病证名。

指早期以发热,伴咳嗽、咽痛、多汗、或有呕吐、泄泻、腹痛、全身肌肉疼痛为主,继而出现肢体萎软,肌肉弛缓和萎缩为其主要特征的疾病。系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前期症状属温病范畴,后期出现肢体萎软,肌肉萎缩畸型,则属于“痿证”“痿躄”等范畴。本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患者痊愈以后大多不再发病。

多见于1~5岁的小儿,尤以6个月~2岁更为多见,严重者可留有终身残废。本病多为外感时热暑邪,由口鼻侵入,初起病在肺胃,有发热身痛,头痛咽红,精神倦怠等瘫痪前的症状,经过7~10天热退身凉,诸症减轻,然而邪气继续侵犯经脉,气血流行受阻,发热再起,肢体酸痛,哭吵异常,拒绝抚抱,并逐渐进入肢体不用的瘫痪状态,此时邪气闭滞,经脉运行不畅,日久热灼伤津,筋枯脉痿,精气失去输布功能,肝肾俱伤,产生瘫痪不用,肌肉萎缩,关节脱臼等后遗症。

《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本病的治疗,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利湿,疏风活络为主;在痿证已成而湿热既去之后,以补养气血,调补肝肾为主。

若仅见发热汗出,咳嗽,全身不适,头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红,苔薄白,脉濡数,为本病初起,邪犯肺胃,治宜解表清热,利湿通络,可用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翅、生石膏,全蝎、蜈蚣等。若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苔腻舌质红,脉濡细,为邪窜经络,宜清热解毒,宣络利湿,用三妙丸加活血通络之药物。

若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频繁抽搐,为邪陷心包,用安宫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并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热退后出现肢体麻痹,瘫痪无力或口眼歪斜,苔腻,脉濡为气虚血瘀,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病瘫痪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一处,包括颜面、躯干、四肢、而以四肢为主,尤以单侧下肢为多见。开始患肢变长,日久则变短,年龄越小,预后越差,一岁以内出现局部畸形往往不易恢复。

若面部瘫痪,可用牵正散,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上肢瘫痪针刺肩髃、肩髎、天柱、大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针刺关元俞、环跳、阳辅、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等穴位。

在本病的流行期间,可用飞滑石18克、藿香6克、薄荷、银花各3克,共研细末、每日服1次,连服3天,间隔1天,再服3天,1~3岁每天3克,4~7岁每天6克,8~12岁每天9克。

此外,要注意患肢的保暖,在治疗中患肢宜少活动,在恢复阶段,应由家长指导有目的进行锻炼,以促进恢复。

上一篇:小儿脉法 下一篇:小儿聋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