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108页(1372字)
【名称出处】:《陆川本草》
【概况】:
异名 马鬃蛇(《广西药用动物志》),雷公蛇(《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鬣蜥科树蜥属动物变色树蜥去内脏或去皮之全体。树蜥属已知30种,中国约8种。
原动物 变色树蜥Japalura polygouata(Hallowell)
形态 雄性体长大多在90mm之内,偶尔有90~100mm,或以上者。雌性体长很少超过90mm,一般都在80mm之内。尾很长,略近圆柱形,尾长为体长的3倍,通常为2.5~2.8倍,偶或超过3倍,但不超过3.3倍。个体越小,尾长的倍数也就越小,反之亦然。
体近三角柱形。头四角锥形,吻钝圆,吻棱棱角明显,鼓膜裸露,比眼径略小。鼓膜上方有二棘状鳞。头部鳞大小不等,头顶上方有一小白点。自头至尾基部正脊有鬣鳞,越向后鬣鳞越小。至尾基部之后消失。
四肢很长,后肢长度为前肢的1.5~1.7倍,后肢前伸可达颞部。雄性颈部最长之鬣鳞为眼径的1.4~1.6倍,雌性不及。生活时易变色,一般为浅棕或带灰色,背部有深色斑,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生殖季节雄性头部和肩部多为猩红色。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平原或山区有树林、草丛的低矮山坡、山地、平地等地方。栖息环境很广,包括河边、地边、田边、路边、荒地、山坡草丛中、稀树林、树舍旁的草垛、禾垛,尤以人畜活动的地方及居民点附近最多。
3月初至4月底为活动期,11月初至翌年3月初隐藏在地下洞隙中进行冬眠。爬行时常扬起头,能从这一树枝跳至另一树枝上。
遇惊能从4~5m高的树上跳下地,钻入草丛中逃逸。食物包括蝗虫、蚂蚁、蝇、蜻蜓、螳螂、蜘蛛、蝴蝶、蟋蟀、小型鞘翅目动物及某些昆虫的幼虫。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药】:
采集 春、夏、秋季均可捕捉。
捕捉时,如变色树蜥在树上,可用小绳结成活套,系于一细长竹竿顶端,利用变色树蜥有抬头和遇见异物有昂首凝视的习性,迅速套住它的颈部,也可将活套在其头前摇晃、诱使其头部钻入套中,猛地拉回,即可套住;如变色树蜥在地上活动时,可用小网扣捕。捕后剖腹,除去内脏,烘干或晒干,也可鲜用。产于广西、广东、海南、云南。
加工炮制 将原药材用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并可加少量当归作佐料,浸泡2~3个月即可。
每10kg酒,浸泡原药40条。
贮藏 置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性味 《陆川本草》:“甘,温。”
功效 滋养强壮,祛风湿。
主治 风湿骨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与瘦肉蒸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关节痛:马鬃蛇除去内脏适量,浸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