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王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500页(1903字)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异名 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饭匙倩、过山峰(《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动物眼镜王蛇。药用其除去内脏的全体。眼镜王蛇属仅有眼镜王蛇1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地,中国亦有分布。
原动物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Canton)
形态 为毒蛇中体形最大的1种,全长可达380cm以上。
头部椭圆形,有前沟牙。颈部能膨扁,但无眼镜状斑纹,而在颈背有“∧”形斑;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颊鳞缺,上唇鳞7(2~2~3);下唇鳞8,前4(3)片切前颏片;眼前鳞,眼后鳞3,颞鳞2+4(3);背鳞平滑有金属光泽,斜行19(17)~15-15行;腹鳞雄性235~249,雌性250~265;尾下鳞前段单片后段22片,雄性83~95,雌性77~79;肛鳞完整。
生活时体背面黑色,具有窄的黄白色横纹斑;头背面有4条浅色横纹,分别在吻部,眼的前后和头后部位;腹面黄白色,具有窄的黑色或褐色横斑。(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332页)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m左右高山的森林中,常在水旁出现,或隐匿在岩缝和树洞内,有时能爬上树,往往后半身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
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药】:
采集 夏、秋捕捉,以立冬前后捕获者最佳,捕后剥皮,除去内脏及牙齿,擦净血迹,烘干或鲜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化学】:
附 眼镜王蛇蛇毒:可加工制成各种用途的蛇毒制剂,眼镜王蛇毒为金黄色蛋清样粘稠液,主要含有:①神经毒:Joubert从泰国眼镜王蛇毒液中分离得到长链神经毒毒素a和b。
它们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与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等长链神经毒类似,为突触后神经毒;蔡景霞等从广西产眼镜王蛇蛇毒中分离纯化出4种与Joubert报道显着不同的突触后神经毒素,属碱性多肽;倪慧芳等从广东眼镜王蛇蛇毒中也分出4个突触后神经毒素组分。 ②眼镜王蛇蛇毒除含神经毒外,也含细胞毒和心脏毒。 ③另外,眼镜王蛇蛇毒中还含各种酶类:磷酯酶A2、L-精氨酸酯水解酶、蛋白水解酶类、三磷酸腺苷酶、抗凝血活酶及抗胆碱酯酶等。据报道,广西眼镜王蛇蛇毒中即含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5′-核苷酸酶及核糖核酸酶等酶,其中磷酸二酯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含量丰富,分布也集中。
动物实验证明,眼镜王蛇蛇毒的镇痛作用强度高于眼镜蛇蛇毒、金环蛇蛇毒及吗啡。蛇毒及细胞毒在体外有明显杀灭癌细胞作用,体内对小鼠S180、EAC腹水癌有治疗作用。
眼镜王蛇蛇胆:胆汁中含牛磺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胆酸、胆甾醇,可能含有甘氨胆酸、甘氨去氧胆酸。酸水解产物中含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石胆酸、胆甾醇等。
参考文献 张豁中、温玉麟.动物活性成分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72,1620。
【药理】:
主要为毒性作用。
用羧甲基葡聚糖C-25和氯化钠直线梯度洗脱法,获得17个蛋白峰,其中有7个毒性峰,为峰5、7、8、9、11、12、13。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试验,峰5、7、8、9、11、12,于5.5μg/ml浓度,均可使膈肌对间接刺激反应逐渐减小,但不影响膈肌对直接刺激的反应,表明有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此神经毒组份不引起离体蛙腹直肌收缩,对乙酸胆碱有竞争性抑制[1]。眼镜王蛇主要毒性成分为突触后神经毒,在用浓度10-6g/ml时,组分Ⅷ、Ⅸ、Ⅻ、XⅢ及全毒对小鸡颈二腹肌神经肌及大鼠膈神经肌标本均有阻滞作用,但对心脏无明显毒性[2]。
参考文献 [1] 动物学研究 1980;1(3):319 [2] 药学学报 1983;18(3):161
。【药性】: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参见“眼镜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