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407页(1610字)
【概况】:
异名 芋头草(《生草药性备要》),犁头草(《本草求原》),大叶半夏(《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小独脚莲(《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基源 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犁头尖的全草或块茎。犁头尖属35种,中国产13种。
原植物 犁头尖Typhonium divaricatum(L.)Decne.
形态 块茎具环节,节间有黄色根迹,颈部生长1~4cm的纤维状须根,散生疣状芽眼。幼株叶1~2,多年生植株有叶4~8枚。
花序柄单一,从叶腋抽出,直立。佛焰苞管部卵形;檐部卷成长角状。
肉穗花序无柄,雌花序圆锥形,长1.5~3mm;中性花序长1.7~4cm;雄花序长4~9mm;附属器具强烈的粪臭味,具明显的细柄。雄花近无柄,雄蕊2,药室2;雌花子房卵形,柱头无柄,具乳突。
中性花同型,线形,长约4mm。花期5~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71页.图757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地边、田头、草坡、石隙中。分布于中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至印度尼西亚、帝汶岛,北至日本都有分布。
。【生药】:采集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
块茎含生物碱、甾醇。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77
【药性】:
性味 《闽南民间草药》:“苦、辛,温。有毒。”
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疔疮,瘰疬,疥癣。 ①《实用中草药》:“外伤出血,蛇头疔,癣疮,蛇咬伤,跌打损伤,血管瘤。” ②《生草药性备要》:“散大疮,消恶毒,去腐肉生新,又能止血,治鱼口便毒,捶烂醋煮敷之,冷则又换。” ③《陆川本草》:“止血散毒。治乳痈,金疮出血。”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毒蛇咬伤、疼痛:犁头尖鲜块茎8粒,鲜匍伏堇60g,鲜三叶鬼针草60g,鲜乌桕叶30g。同捣烂,敷伤口周围。” ②《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犁头尖、七叶一枝花、天南星各等量,浸酒一星期后服用,同肘外涂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蛇头疔:犁头尖鲜块茎,调雄黄少许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 ①《闽南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鲜犁头尖块茎,去外皮,切一片包盐菜叶或桂圆肉服下。” ②《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瘰疬:犁头草适量,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③《云南中草药》:“治外伤出血:芋头七,研末,撒布患处。” ④《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适量,捣烂敷伤处。” ⑤《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面颈生癣:犁头草适量,用醋磨涂患处。” ⑥《闽南民间草药》:“治蛇咬伤:鲜犁头草全草,洗净,捣烂敷。” ⑦《闽南民间草药》:“治胼胝:鲜犁头草块茎捣烂敷之。”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疖肿痛:犁头尖鲜块茎适量研末,加少许雄黄,研末,加醋捣成糊状外敷。”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血管瘤:鲜犁头尖块茎,用火酒(或烧酒)磨汁,外涂,每天3~4次。”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淋巴结结核:犁头尖鲜全草适量,配醋、糯米饭各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日换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