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鹿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526页(1404字)

【概况】:

基源 为菊科漏芦属植物鹿草的根。

原植物 鹿草Stemmacantha carthamoides(Willd.)Sittrich[Cnicus carthamoides Willd.;Rhapontiicum carthamoides(Willd.)Iljin]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根状茎粗,茎直立,不分枝,被稀疏的蛛丝毛。中下部茎叶较大,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长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3~16cm,宽约7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5~8对,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顶裂片较大,全部裂片边缘有锯齿,茎上部至接头状花序下部叶,无柄,叶片渐小,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羽状分裂,全部叶质地薄,两面沿脉有稀疏的蛛丝毛。

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半球形,直径5~6cm,总苞片约12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的长5~10cm,宽4~5cm,上部红紫色,顶端有宽三角形或近菱形褐色膜质的附属物,两面被稠密的白色长柔毛;内层及最内层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不包括顶端附属物长15~18mm,宽2~3mm,顶端附属物卵形,长6~8mm,宽2~5mm,褐色,两面被稠密的白色长柔毛;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约25mm,紫红色,花冠裂片长约7m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7mm,宽约2mm,有4棱,顶端有具小齿的果缘;冠毛多层,向内层渐长,可达18mm,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78卷.1分册.图版3∶5;图版7∶3(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草甸。分布于中国新疆。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化学】:

根含黄酮、树脂、多糖、有机酸、挥发油、菊糖、鞣质[1];蜕皮甾酮(Ecdysterone)[2]、蜕皮甾酮20,22-单丙酮化合物、蜕皮甾酮2,3-单丙酮化合物、鹿草甾酮(Rapisterone)[3]、槲皮素5-O-葡萄糖甙、槲皮素3,3′-二甲醚、异李素5-O-葡萄糖甙[4]

全草含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橙皮素,异鼠李素,菊素(Chrysanthemin),矢车菊甙(Cyanin)等[5]

果实中含蜕皮甾酮最高,为1.51%,根和叶次之[6]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9 [2] CA 1983;99∶58790t [3] CA 1988;108∶164686c [4] CA 1983;98∶68832b [5] CA 1990;112∶191721z [6] CA 1983;98∶104,343d

【药性】:

性味 淡,平。

功效 补气,健脑。

主治 食欲不振,神经衰弱。

上一篇:鹿茸精注射液 下一篇:鹿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