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书籍: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 更新时间:2018-11-11 00:48:03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502页(2682字)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玄武汤(《千金》卷九)、固阳汤(《易简方》)。

【组成】: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功用】:

①《注解伤寒论》:益阳气,散寒湿。②《医方集解》:散寒利水,济火而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误汗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①《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②《医方类聚》引《易简方》: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③《普济方》引《直指》:治少阴肾证,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

【宜忌】:

①《外台》:忌酢、肉、桃、李、雀肉。②《法律》:暴病之呕即用真武尚不相当。

【加减】: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方论选录】:

①《注解伤寒论》: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②《金鉴》:小青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

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

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

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

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③《内台方议》: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二者入脾走肾,逐水祛湿;以芍药为佐,而益脾气;以附子、生姜之辛为使,温经散寒也。④《寒温条辨》:白术,茯苓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附子、生姜回阳益卫之物也,可以壮火而制虚邪;白芍酸以收阴,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亏矣,若不用白芍,以固护其阴,岂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临证举例】:

①水肿 《中医杂志》(1965;7∶39):魏某某,男,59岁。

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曾服中西药两月余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克,白术24克,白芍24克,茯苓24克,潞党参60克,玉桂6克,炙甘草24克,生姜30克,水煎三次,头煎一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一日尽一剂。上药连进三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四剂而愈。②喘证 《哈尔滨中医》(1965;2∶53):王某某,女,61岁,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

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息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观其面有微绛,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投二陈、青龙皆不收效,后服白果定喘汤,但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停药病仍发,百医不效。

余诊之曰:此仍肾中真阳不足,水寒射肺也。

痰生于饮,治痰必驱其饮。处方:真武汤重用茯苓60克,加干姜6克,细辛24克,服一剂知,二剂病大减。复诊: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纳食不佳。

前方加五味子6克,白术9克,三剂而痊愈。③大汗亡阳 《新医药杂志》(1979;12∶17):张某某,男,34岁。1963年8月17日就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来我院诊治。

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30克,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7剂,发热亦随之而愈。④痉病 《伤寒解惑论》:张某某,女,47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振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24克,制附子12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桂枝9克,半夏12克,生龙牡各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4月30日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一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二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药改用30克,加钩藤12克,磁石30克,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备考】:

本方改为丸剂,名“真武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