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670页(1139字)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夜一服。
【功用】:
《伤寒论讲义》:清热止痢。
【主治】:
泄泻或痢疾。
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
①《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②《卫生总微》:伤寒口舌诸病,舌黄,舌黑,舌肿,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
③《卫生宝鉴》: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
④《医学入门》:冬月阳明症,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者,为有风,宜有汗,而天寒无汗,夜睡必有盗汗。⑤《准绳·幼科》:下利而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弦者。
⑥《麻科活人》:伏气发溢,小肠膀胱三焦胆腑合病自痢。⑦《幼幼集成》:小儿麻疹发热自利。
⑧《杂病源流犀烛》:正气虚,伏邪更重,往来寒热,头痛呕吐稍愈后,浑身壮热。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病变霍乱。
。【方论选录】:①《注解伤寒论》: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②《内台方议》: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辅肠胃之弱而缓中也。③《医方集解》:黄芩以彻其热,而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
④《伤寒贯珠集》:热气内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⑤《医林纂要》: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⑥《霍乱论》:黄芩清解温邪,协芍药泄迫血之热,而以甘、枣奠安中土。
。【临证举例】:痢疾 《陕西新医药》(1979;9∶31):盛某某,男,26岁。
夏季间患痢疾,痢下脓血便,红多白少,腹部挛急而痛,肛门作坠,身热,脉弦数,舌苔黄。治以调气和血,清热燥湿。白芍9克,甘草3克,黄芩9克,广木香6克(后下)。连服3剂,下痢止,腹痛除。
。【备考】: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黄芩芍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