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771页(2004字)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麻黄附子细辛汤(《注解伤寒论》卷六)、附子细辛汤(《三因》卷四)。
【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功用】:
①《伤寒论讲义》:温经解表。②《方剂学》: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踡卧,苔白,脉沉。
亦治肾咳及寒厥头痛。
①《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②《三因》:少阴伤寒,口中和,而背恶寒,反发热倦怠,自汗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而紧者。③《内科摘要》: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又治寒邪犯齿致脑齿痛。④《东医宝鉴·杂病篇》:少阴病但欲寐,发热脉沉。
⑤《景岳全书》:寒气厥逆头痛,脉沉细者。⑥《张氏医通》:水肿喘咳。大寒犯肾,暴哑不能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弦紧,或数疾无伦。
。【方论选录】:①《注解伤寒论》: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②《医方集解》: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③《金鉴》: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④《衷中参西》: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⑤《古方选注》: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临证举例】:
①少阴表证 《山东中医杂志》(1984;2∶41):张某某,男,39岁,济南市四十中教师。
1977年12月12日诊:感冒十余日,经中西药治疗,仍感畏寒无汗,纳少不渴,微咳嗜卧,大便调,小便清,体温38℃,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诊为少阴表证。处方:麻黄9克,熟附子6克,细辛3克。一剂冷止,三剂痊愈。②肾咳 《江苏中医杂志》(1982;2∶37):黄某某,女,40岁,农民。
患者发热畏寒,身痛咳嗽,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阅前所服方药,多以参苏饮、止嗽散等方治疗,终难收效。
余诊时,患者自述周身畏寒,喜厚衣,咳嗽则腰背相引而痛,咳甚则吐涎,口不渴,二便无异常。诊其脉沉细而迟,舌质淡而苔薄润,面色淡暗无华。
综合四诊,知其症为少阴阳虚,复受寒邪,肺气不宣所致,乃投麻黄附子细辛加五味子治之。麻黄6克,附子3克,细辛4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患者服药至二剂时,畏寒已除,咳嗽已减其大半,继服原方三剂而安。③暴喑 《江苏中医杂志》(1982;2∶37):邹某某,男,30岁,全南人。
常易感冒,该次患伤风鼻塞流涕,咳嗽音哑已有20余天,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未见改善。余诊之,其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
视其面色惨淡忧郁,身穿厚衣,头戴风雪帽,声音嘶哑。
细询之,常易感冒,微热则自汗畏风,四肢不温,喜欲蒙被而卧,脉证合参,诊为少阴伤寒,寒客会厌。
拟助阳解表,宣肺散寒,仿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4克,附子6克,细辛4克,桔梗6克,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一剂,觉声嘶减轻,二剂而畏风除,声音已恢复正常。④无汗症 《上海中医杂志》(1982;8∶35):黄某,女,68岁。
1980年6月10日初诊,十三年前曾患风湿性心脏病,经治疗症状控制。
但此后,一年四季从未小汗,天寒睡眠不佳,天热则睡眠良好,但神疲怕风,纳少无味,前后延医十余年,未收效验。时值仲夏,天气炎热,无汗出,周身不舒,欲求汗出则快。患者面色无华,扪之体肤无汗,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沉缓。
又因患者早年患风湿病,故辨证为寒湿入侵,内舍于脏,久之肾阳折损,不能温煦肌腠,无力鼓汗达表,终年不得汗泄。姑拟助阳透表,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炙麻黄10克,炮附片12克,细辛4克。
服3剂后,即有小汗出,周身颇感舒适。
7剂后,汗出如平人,肢体舒展舒达,不料十年痼痎,竟获效于一周,原方续进7剂,以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