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

书籍: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 更新时间:2018-11-10 09:56: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94页(2041字)

【方源】:

《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用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功用】:

①《中医方剂学》:宣化畅中,清热利湿。②《蒲辅周医疗经验》:芳香化浊,通阳利湿。

【主治】:

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互结,留恋三焦,及暑湿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之湿重于热者。

现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及伤寒、副伤寒之属于湿热为患者。

①《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②《谦斋医学讲稿》: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

③《实用中医学》:湿温初起,湿热互结,而湿重于热者。

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未曾化燥,湿胜热微,及暑温挟湿。

【宜忌】:

《古今名方》:若湿已化燥者,不宜使用。

【方论选录】:

①《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②《中医热病论》:本方用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理气以燥湿,通草、苡仁、滑石淡渗利湿,竹叶以透热于外,合而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

。【临证举例】:

①湿温 《中原医刊》(1983;5∶23):张某某,男,35岁,工人。

身热,午后尤甚,时有汗出,身困无力,胸闷纳呆,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交阻,治以芳香化温,佐以清热,投三仁汤加减:杏仁12克,白蔻仁10克,生薏仁15克,滑石30克,半夏12克,竹叶15克,香薷10克,银柴胡12克,连翘20克,车前草20克,陈皮12克,6剂而愈。②伤寒、副伤寒 《新中医》(1982;7∶23):以三仁汤加减治疗伤寒31例,副伤寒6例。其中初期13例,极期22例,缓解期1例,并发肠穿孔中转手术者1例。证属湿重于热者,选加藿香、法半夏;热重于湿者,选加生石膏、知母、黄连;湿热并重者,选加柴胡、黄芩、连翘。

大部分病例于服药后2~3天体温下降,5天体温正常,消化道症状也相应改善。③急性黄疸型肝炎 《浙江中医杂志》(1985;9∶397):以三仁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68岁,黄疸指数12~150,30以上者39例;谷丙转氨酶57~200以上,200以上者51例,以本方加丹参10克,秦艽6克,茵陈、杖各15克,重症剂量加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最短17天,最长49天,平均24.2无,痊愈64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显效7例(症状消失,谷丙转氨酶或黄疸指数一项正常),无效1例。

④肾盂肾炎 《中医杂志》(1966;5∶41):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肾盂肾炎15例,其中急性9例,慢性而急性发作6例。症状表现多有腰痛、尿频、尿急、尿道热痛,口干不欲饮,胸闷不饥,或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或濡缓;尿常规化验,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脓细胞及红血球,尿培养致病菌均为阳性。根据湿重、热重等症情随症加味,每日一剂,煎取浓汁200毫升左右,分二次服。

经治疗痊愈5例,临床治愈7例,好转3例,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6.4天,尿菌转阴时间平均为26.6天。

⑤急性肾炎 《中医杂志》(1980;12∶33):许某某,男,8岁。半月前因发寒热,咽痛咳嗽,治疗后外感已除,但晨起面目浮肿,尿少,神疲乏力,纳食不佳,面色苍白少华,舌质正红,苔白而腻,脉来沉缓,尿检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治以三仁汤加赤小豆30克,茯苓皮15克,每日一剂,服三剂后病情好转;惟虑其正气虚弱,增入黄耆9克,再服三剂,浮肿全消,舌脉正常,尿检呈阴性。

。【备考】:

本方改为合剂,名“三仁合剂”(见《中药制剂汇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