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890页(1837字)
【方源】:
《金匮》卷上。
【异名】:
麦冬汤(《兰台轨范》卷五)。
【组成】: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功用】: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①《金匮》:止逆下气。②《医方集解》:降火利咽。
③《古方选注》:生津救燥。
④《血证论》:润利肺胃。⑤《成方便读》:养胃除烦,平逆气。
。【主治】:
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
①《金匮》:火逆上气,咽喉不利。②《三因》:呕逆,喘急。③《圣济总录》:肺胃气壅,风热客搏,咽喉烦闷。④《法律》: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⑤《血证论》:燥痰咳嗽。膈食。及冲气上逆,夹痰血而干肺者。⑥《霍乱论》:霍乱后,余热未清,神倦不饥,无苔而渴,或火升气逆,干咳无痰。
⑦《金匮要略本义》:肺虚而有热之痿。
。【宜忌】:
《医方发挥》:肺痿属于虚寒者不能用本方。
【方论选录】:
①《法律》: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者,肺之母气也。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②《千金方衍义》: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君,人参、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皆得以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用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③《金匮要略心典》: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④《古方选注》:麦门冬汤,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用人参、麦门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则上气下气皆得宁谧,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
⑤《血证论》: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
。【临证举例】:
①咳嗽 《扫叶庄医案》:右脉虚大,色夺形瘦,肌燥疮痍,咳嗽经年,曾经失血,是津亏气馁,由精劳内损,但理胃阴,不必治咳。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②咳血 《南雅堂医案》:咳甚血来,是属动象,阴阳失司,阳乃腾越,阳明络空,随阳气自为升降,拟以柔剂填养胃阴,师《金匮》法,用麦门冬汤加减治之:麦门冬四钱,黄耆二钱(酒炒),人参一钱,生甘草八分,粳米半盏,大枣三枚,水同煎服。③脑膜炎后遗症 《古方新用》:某女,十四岁。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着,且伴有性情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
给理中丸、苓桂术甘汤治之,效果不显,故用麦门冬汤治之。方药:麦冬12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分二次服。
服三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在上方逐渐加重半夏、麦门冬之药量,半夏加至24克,麦门冬加至60克,每日一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