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502页(833字)
【生卒】:161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之石船山,故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他虽然不是生在富贵之家,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很早就崭露头角。他中举时才二十四岁,如果不是明朝在两年后被推翻,他会再考进士,然后步入官场,也许会青云直上,当个翰林、尚书(部长),甚至更大的官,这样中国就肯定要少一位大哲学家。在明亡的前一年,张献忠占领衡阳,礼聘王夫之入伙,遭到他严辞拒绝。次年三月,即传来北京陷落的消息,随即清朝铁骑入关南下,王夫之的命运便彻底改变了。他先在家乡举兵抗清,战败军溃,在南明永历朝廷任职,后到桂林依大学士瞿式耜,共谋抗清。不久,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眼看永历朝廷岌岌可危,恢复无望,王夫之便决心隐遁。他回到衡阳,当时清廷已下了“薙发令”,一些有气节的士大夫为了逃避迫害,便纷纷出家,王夫之的好友方以智就在江西做了和尚。他劝王夫之也出家以避风险,但王夫之不接受。他既不薙发,又不出家,只得伏处深山,窜身瑶洞,以着述来排遣自己的“孤愤”,表达自己对宇宙、社会、政治、历史的新认识。他曾自题其居:“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王夫之的思想是博大的,故曾有人以其为“杂家之流”。现代哲学史家誉其为古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主要贡献在于总结和发展了“气一元论”,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理在气中,气外无理,并用“细缊生化”的观点来阐释“气”变化日新的规律。王夫之以“阴阳”即矛盾的对立消长来阐释天地万物的变化,对“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这两个宋明以来儒家哲学的经典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此来说明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认识论方面,主张“知行不相离”,“行”是检验“知”的标准。这些思想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但王夫之在近代开始受到学者推崇,并非因为其哲学,而是因为其民族主义精神和民权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