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2:52:1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94页(674字)

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智慧,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智慧,而是特指能观照万物性空的一种宗教智慧,因此中国南朝时期的僧肇曾用“圣智”来翻译它,以区别于世俗所说的智慧。波罗蜜多也是梵语的译音,意谓“到彼岸”。

这部经典的意思就是:通过伟大的般若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丛书式的经典,分为十六会(“会”相当于“编”),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金刚经》就是其第九会(编)内容的节译。

最早将般若学介绍到中国来的是西域名僧支娄迦谶,他在东汉末年来到洛阳,译出《般若经》的第四会(编),名为《道行般若经》。其后,支谦、竺法护、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相继译出一些,到唐太宗时,玄奘将其全部译成汉文,竟多达六百卷。

《般若经》的核心内容是讲“空”,具体分成二十空: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胜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际空、十一散无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共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无性空、十七自性性空、十八无性自性空、十九有性空、二十他性空。一句话:“一切皆空。”其所谓“空”,并不是空无所有,无物存在,而是说万事万物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的实体,只是因缘合和而成,用近代哲学术语来表述,就是宇宙万有不过是人们感觉的复合,都是幻有,皆非真实,所以都是空,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自性本空”。证入空性者即获得般若智慧,而得此智慧者就能达到一种自由无碍的心境,不受我执或我欲的困扰。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大乘佛教之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