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05页(1378字)
①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勤劳而具有创造精神的维吾尔人智慧结晶,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人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她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吾尔人民的喜怒哀乐。音乐的表现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更具有音乐与诗歌和谐统一的特点。十二木卡姆这种巨型音乐作品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十二木卡姆的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并与维吾尔人民的历史同步发展。她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众多的维吾尔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民间演奏家创造并逐步完善的古典民族音乐套曲。木卡姆的最初形式“大曲”是在公元6世纪之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6世纪至10世纪之间,流传在各地民间的木卡姆曲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开始互相渗透。12世纪之后,“大曲”这个名称逐渐被阿拉伯语“木卡姆”所取代。十二木卡姆与古典诗歌相配的形式,15世纪就在新疆各地形成。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的苏丹阿布热西提汗和当时的木卡姆学家阿曼尼萨汗、克迪尔汗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各地的木卡姆学家和民间乐师聚集在一起,使各种类型的木卡姆广泛地得到挖掘、收集和整理。他们根据“五旦七调”、“十二高潮”的规则,仔细辨认落实,将木卡姆纳入了一定的系统。由此,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根据这个样式,十二木卡姆由《拉克》、《且比巴亚特》、《斯尕》、《恰哈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木夏吾莱克》、《依拉克》等十二部分组成。每部木卡姆有“克里希曼”(《即“琼乃额曼”的“序曲”),它决定着该部木卡姆的“母调”,是整个一部木卡姆中各类曲调的基础和主干。一部木卡姆分成《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莱甫》等三大部分。《琼乃额曼》又由《太艾则》、《奴斯赫》、《朱拉》、《赛乃姆》、《赛勒克》、《佩希热维》等若干曲调组成。这些曲调又演变出几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变奏曲和尾声。变奏出来的曲调如果脱离“母调”,可以成为独立的乐曲。十二木卡姆独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完整系统化的音乐结构,丰富多彩的曲调,复杂的演奏技巧,多变的节奏,多彩的音乐形象等,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古典音乐或“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与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因此,十二木卡姆在旋律、色彩、风格、演技、节奏等方面独具特色。木卡姆的旋律层层交融,以“母调”与主旋律为基础与主干,在一种曲调与韵律之间又派生出各种分支旋律。旋律中,像链条一样一贯到底的主题很多。这些主题沿着一定的路线交替发展,创造出多种音乐形象。因此,人们在聆听木卡姆时,会产生一种激奋的、欢快的、充满希冀与活力的、高昂的、迷人的、使人遐想的爱与恨的感觉。十二木卡姆从头到尾演奏需24小时,共有乐曲274首和歌词3992行。②第一部用五线谱记录十二木卡姆曲子的书。1960年2月由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部,精装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记谱整理。赛福鼎·艾则孜写序。共收录170多首曲牌和72首乐曲,没有歌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