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止咳定喘丸(1)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888页(1831字)

本品由麻黄、石膏、甘草(炙)、杏仁(去皮炒)各250g组成。

有宣通肺气,定喘止嗽之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喘,胸膈满闷,呼吸气促,喉中痰鸣。止嗽定喘丸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药味、剂量相同。方中石膏辛、甘、寒,清泄肺胃之热生津;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二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助麻黄宣肺以平喘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本品味苦、微甘,为小圆球形,灰褐色水丸。每袋内装6g。

内服,每次服6g,每日2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虚喘者禁用。

各家论述 ①钱潢《伤寒溯源集》:“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大青汤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阉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唯恐不及,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汤,皆因之以立法也。” ②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③俞昌《医门法律》:“此证太阳之邪,虽汗解出,然肺中热邪未尽,所以热虽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足太阳之药,通治手太阴经也。”临床报道 ①治疗支气管炎和哮喘 对有肺热见证的支气管炎和哮喘,用本方可收效。天津东楼卫生院以本方加地龙、夜交藤、半夏、葶苈子、萹蓄治疗支气管炎172例,暂愈34例(19.8%),显效62例(36%),好转63例(36.7%),无效9例(5.2%)。以喘息型及热燥型疗效较好[1]。 ②治疗肺炎 无论是风寒闭肺,郁而化热或风温犯肺,致肺热咳喘者皆有效。上海第二医学院用本方合柏针加减治疗小儿肺炎40例,都是用抗菌素无效的病例,体温38.6(以上者占80%,治疗有效率为80%,平均退热时间为67小时,大部分(90%)在1~4天内退热。罗音消失较快,平均为4~6天。麻杏石甘汤治肺炎可加速退热,加速罗音吸收,提高疗效[2]。 ③治疗百日咳 用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再加百部、葶苈子、大枣、饴糖、制成糖浆。每1ml含生药2.15份。1岁以下儿每日服8~12ml,1~3岁每日服18~24ml,3~5岁每日服40~60m1,治疗228例百日咳结果,痊愈195例占85.5%;好转25例,占10.97%;未愈8例,占3.53%[3]

④治疗遗尿症。彭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遗尿症6例均治愈[4]。 ⑤福建省医院用本方加地龙治疗副鼻窦炎(鼻渊)11例,治愈3例,显效4例,进步4例[5]。 ⑥张氏用本方治疗外感风热,风寒侵袭所致的荨麻疹,以疹型来分型加减,疗程1周左右,疗效满意[6]

药理作用 ①动物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浸膏剂对盐酸组织胺所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都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痉挛有轻度的抑制作用。麻杏石甘汤对支气管病变所致的咳嗽有效,对正常的支气管无作用[7]。 ②李氏等实验研究了麻杏石甘汤对第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实验分中药(麻杏石甘汤)、色甘酸二钠及盐水对照组。其结果:1)中药组与抗原攻击组的致敏肥大细胞颗粒率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色甘酸二钠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中药组的致敏肠管组织胺释放量较抗原攻击组低,差异非常显着(P<0.01),中药组与色甘酸二钠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麻杏石甘汤能缓解因抗原刺激而增强的肠管蠕动;4)麻杏石甘汤能保护肠管中的肥大细胞免受抗原的攻击,但不能对抗组织胺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天津医药 1975;(12)∶626 [2]上海市 1977年度儿科年会论文汇编.1978∶76 [3]江西中医药 1960;(10)∶25 [4]福建中医药 1977;(11)∶31 [5]福建中医药 1959;(3)∶43 [6]辽宁中医杂志 1981;(5)∶15 [7]日本东洋医学会志 1979;(4)∶1 [8]辽宁中医杂志 1983;(8)∶4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