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玄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808页(11711字)

【概况】:

异名 重台(《本经》),鬼藏、正(《吴普本草》),咸(《别录》),逐马(《药性论》),馥草(《开宝本草》),野脂麻(《纲目》),元参(《本草通玄》),元参、浙玄参、黑参(江苏,浙江)。

基源 为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的根。玄参属植物全世界200种以上,中国约30种。

原植物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历史 始载于《本经》,列入中品。时珍曰:“玄,黑色也。……花有紫、白两种。”弘景谓:“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根甚黑。”苏颂曰:“二月生。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

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收暴干。”据上述考证及对照《纲目》附图,似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圆柱形,肥大,下部分枝,长5~12cm,直径1.5~3cm,外皮灰褐黄色。茎直立,四棱形,有沟纹,光滑或有腺状柔毛。

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时互生;叶柄长0.5~2cm;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20cm,宽3.5~l2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细钝锯齿,下面有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状;总花梗长1~3cm,花序轴及花梗均被腺毛;花萼长2~3mm,5裂,几达基部,裂片卵圆形,外有腺状细毛;花冠暗紫色,长8~9mm,管部斜壶状,顶端5裂,上面2裂片较长而大,侧面2裂片次之,下面1裂片较小;雄蕊4,2强,另有1枚退化雄蕊呈鳞片状,贴生在花冠管上;花盘明显;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蒴果卵球形,先端短尖,深绿至暗绿色,长约8mm,萼宿存。

花期7~8月,果期8~9月。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51页.图27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坡林下、溪边与草丛中。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

浙江有大量栽培。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好的壤土为佳,忌连作。

多用子芽繁殖,于秋末冬初收挖时,切取粗壮的白色子芽作种栽,随即种植,或窖藏至次年3~4月间播种,行距40~50cm,株距26~33cm,穴栽,穴深8~10cm,每穴播子芽1个,芽头向上,覆土填实,每亩用种量30~40kg。生长期追肥3次,齐苗后结合中耕除草施人畜粪水1次,苗高30cm时施追肥1次,7月中旬再追肥1次,并打顶、培土,雨季注意排水。

病害有白绢病,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石灰5%加尿素0.2%,浇灌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并用石灰消毒。叶枯病、叶斑病,均用1∶1∶100波尔多液喷雾。虫害地老,可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红蜘蛛,可喷0.2~0.3度石硫合剂。

采集 10~11月采挖,除去茎叶、根须及泥土,剥脱子芽供留种栽培用,根晒至半干且内部色变黑时,剪去芦头,堆放3~4天(发汗)后,再晒干或烘干。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药材主产于浙江。

鉴别

性状 根略呈纺锤形或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似角状,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和横向皮孔,并有稀疏的横裂纹和细根痕。质坚实,切断面栓皮土黄色,皮部宽广,黑色,微有光泽,木部导管束淡黄色,放射状排列,木射线亦显黑色。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以水浸泡,水呈墨黑色。以条粗状、质坚实、断面色黑色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皮层较宽,细胞切向延长,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多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壁较厚,层纹明显。韧皮射线多裂隙。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亦多裂隙;导管少数,呈断续放射状排列,类多角形,直径约至113μm,伴有木纤维。

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76)粉末:灰棕色,气微,味微甘、涩。

1)石细胞较多,多单个散在或2~3成群,有时与棕黄色后生皮层细胞连结,淡棕色、黄棕色或无色。呈长方形、类方形、类圆形、三角形或梭形,一般较大,直径22~94μm,稀至128μm,壁厚5~26μm,纹孔细小,孔沟多分叉,胞腔一般较大。 2)薄壁细胞棕色。细胞呈类多角形,稍皱缩,细胞中含有深色类圆形或类椭圆形核状物。

3)木纤维细长,稍弯曲,末端钝圆或斜尖,有的具短分枝,直径17~34μm,壁厚约3μm,微木化,有细小斜纹孔或纹孔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4)木薄壁细胞多与木纤维及导管连结。呈类方形或稍延长,壁稍增厚,微木化,纹孔较密。

5)导管主为网纹导管,也有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68μm,有的穿孔位于侧壁。

另可见后生皮层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3)

理化 取样品粉末50g,用甲醇回流提取3小时,回收甲醇,残留物加蒸馏水100ml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减压回收正丁醇,提取物用乙醚洗涤3次,残留物用丙酮溶解,通过活性炭柱层析,用丙酮洗脱,洗脱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展距10.3cm,用Godin试剂(1%香草醛的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喷雾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芦头,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蒸透,切薄片,干燥。尚有盐制、麻油蜂蜜制、黑豆盐水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为L-天门冬素L-Asparagine等)、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1];还含17种微量元素[2]

根尚含玄参素(Scrophularin)[3]、哈帕甙(Harpagide)和钩果草甙(Harpagoside)。新近又分得3个新化合物:一个结构类似于Acetoside和AngorosideA;另二个为环烯醚萜类的衍生物[4]

附 从日本的商品玄参(原植物经鉴定为北玄参Scrophularia buergeriana Miq.)中分出环烯醚萜甙类成分,以钩果草甙为主,占70-80%,还含8-(邻-甲基-对-香豆酰)-钩果草甙,占20~30%,均系易变黑物质[5]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69 [2]现代应用药学 1988;5(5)∶11 [3]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014 [4]Phytochemistry 1989;28(10)∶2701 [5]中药志.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50

。【药理】:

①心血管作用 玄参水浸剂、醇浸剂和煎剂对麻醉犬、以及肾型高血压犬有显着的降压作用,且对高血压动物作用更强[12]

玄参所含的天门冬酰胺(Asparagine)iv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3]。含玄参的玄参丹参饮已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病[4]

早年报告小量玄参流浸膏对离体蛙心呈现强心作用;较大剂量则可扩张蟾蜍下肢血管[5]

②抗菌 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但杀菌效力差[6]。浸剂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癣菌也有抑制作用[7,8]。玄参虽不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但可使抗体存在的时间延长[9]

玄参所含的天门冬酰胺ig可防止乙酰水杨酸引起的大胃粘膜损伤10,11]。动物实验表明天门冬酰胺还具有显着的镇咳和一定的平喘作用[12]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Ⅱ 1956,70 [2]北京医学院学报 1959;(1)∶52 [3]Лецекце Растеняамл,1972∶229 [4]湖北中医杂志 1987;(5)∶20 [5]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6;3(1)∶1 [6]福建中医药 1986;17(4)∶57 [7]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8]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9]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9;(3)∶64 [10]CA 1976;84∶38805p [11]CA 1976;85∶13844h [12]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25

。【药性】:

性味 甘、苦、咸,微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雷公扁鹊:苦。岐伯:咸。李氏:寒。

” ③《药品化义》:“微苦、微咸、略甘,凉。” ④《陕西中药志》:“甘、咸,微寒。” ⑤《中药大辞典》:“苦、咸,凉。”

归经 肺、胃、肾经。

①《药类法象》:“足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胃三经。” ④《陕西中药志》:“入肺、肾二经。” ⑤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入肺、胃、肾经。”

功效 凉血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主治 热病阴伤,舌绛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目赤,津伤便秘,丹毒,痈肿,瘰疬,脱疽,白喉。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 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⑥《本草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 ⑨《陕西中药志》:“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生津液,利咽喉,醒头目,润大肠。适用于热性病后余热未清,热病初起,发热,牙床肿痛,喉痛,目痛,烦渴,便秘等症。亦可用于丹毒,瘰疬及痈肿。” ⑩《山西中草药》:“治癌肿剧痛,口干便秘,咽喉肿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滋阴,降火,生津,解毒。治热病烦渴,发斑,齿龈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痈肿,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肠燥便秘。

” ⑿《福建药物志》:“治糖尿病,白喉,淋巴结结核,急性口腔炎,猩红热,赤眼,丹毒。” ⒀《本草钩沉》:“治疗喉痧,脱疽,乳腺炎,乳癌,虫咬伤,无名肿毒,跌打扭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②《本草经集注》:“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黎芦。

” ③《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 ④《医林纂要》:“虚寒则忌。” ⑤《实用临证中药指南》:“凡阴虚而无火炎,以及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宜慎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麦冬,治阴虚消渴,咳嗽痰少且粘,咽痛口干,舌红少苔或花剥。

②配牡蛎,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痰核。 ③配蒡子,治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 ④配生地,治温热病实热伤津,烦渴,发斑。 ⑤配板蓝根,治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红、脉细数。

⑥配贝母,治瘰疬、瘿瘤。 ⑦配丹皮、犀角,治温病阳明热盛发斑。

⑧配桔梗、甘草,治咽喉肿痛。 ⑨配升麻、甘草,治温病发斑、咽喉肿痛。

⑩配夏枯草、牡蛎,治瘰疬。 ⑾配银花、当归,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⑿配党参、枸杞子,治肺结核气阴两伤之咳嗽。 ⒀配花粉,治痰结热痈。

⒁配大力子,治急喉痹风。 ⒂配贝母、百合,治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咯血潮热。 ⒃配生地、黄连,治温热病,热入营分,伤阴劫液所致的口渴烦热,夜寐不安,神昏。

⒄配金银花、蒲公英,治痈肿,急性乳腺炎。

⒅配生地、沙参,治阴虚喉痛。 ⒆配生地、当归,治脱疽。

⒇配鲜生地、黄芩,治咽峡炎,扁桃体炎,白喉。 (21)配银花、连翘,治急性热病,口干喉痛,烦躁不安。

(22)配牡蛎、海藻,治瘰疬,瘿瘤,痰咳。 (23)配犀角、生地,治热病邪入营分,伤津劫液,身热烦渴,时有谵语,舌绛而干。 (24)配生地、生大黄,治阴液耗伤所致的大便秘结。 (25)配山栀、连翘,治咽喉肿痛。

(26)配昆布、海藻,治瘰疬。 (27)配薄荷、牛蒡子,治外感风热。

方选和验方 ①增液汤(《温病条辨》)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玄参30g,麦冬(连心),生地各24g。水1200ml,煮取450ml,口干则与饮食尽。

不便,再作服。 ②玄参散(《圣惠方》)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30g。

上药捣筛为末,每服15g,以水300ml,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③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120g。共为末,炼蜜为丸。

每服9g,开水下,日2服。 ④《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30g,大黄15g(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

” ⑤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治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舌绛苔黄:玄参30g,麦冬、生地各24g,大黄9g,芒硝5g(冲),水1200ml煮取450ml,先服150ml,不知再服。 ⑥新加黄汤(《温病条辨》)治阳明温病,气血两虚,热邪耗伤津液过甚,大便燥结不通:玄参、生地、麦冬各15g,大黄9g,芒硝3g,人参(另煎)、当归各4.5g,甘草6g,海参2条,姜汁6匙。水煎,分3次冲参汤,姜汁送服,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再服;1昼夜不便,更服;1服即得便,止后服。 ⑦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治瘿瘤、瘰疬、痰咳,或肿或痛:玄参150g,天花粉30g,甘草30g,青盐150g,白蔹30g,当归30g,海藻50g,枳壳30g,桔梗30g,象贝母30g,制大黄30g,薄荷30g,连翘30g,海粉(海中软体动物海兔的丝状卵群)30g,生地30g。

共研细粉,用夏枯草240g煎汤,玄明粉30g化水和匀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9g,日服2次,用温开水送服。 ⑧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治脱疽(闭塞性脉管炎)溃烂,脓水淋漓,烦热,口渴:玄参90g,当归60g,银花90g,甘草30g。日服1剂,水煎,分3~4次服。

⑨元参升麻汤(《医部全录》)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面颊,两项肿痛:元参、升麻、犀角、赤芍药、桔梗、贯众、黄芩、甘草各等份。上咀,每服12g,水300ml,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服。 ⑩玄参清肺饮(《外科正宗》)治肺痈咳吐脓痰,胸膈胀满,上气喘急,发热:玄参2.4g,银柴胡、陈皮、桔梗、茯苓、地骨皮、麦门冬各3g,薏苡仁6g,人参、甘草各1.5g,槟榔1g。水400ml,姜1片,煎至7分,临入童便50ml。

食后服。 ⑾玄参解毒汤(《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饮食不利,身热微恶风,口干咽燥,舌红苔薄,脉浮数:玄参、山栀、甘草、黄芩、桔梗、葛根、生地、荆芥各3g,竹叶5片,灯心1g。水煎,食后服。

⑿玄妙饮(《丹台玉案》)治烫伤烧伤,火毒有攻心之势,症见疼痛较剧,心烦不安,口苦溲黄,或并发高热,或局部化脓,或热灼津液,炼液成痰,阻于咽间:黄连、玄参、天花粉各6g,陈皮、桔梗、山栀各4.5g,加竹叶20片。

水煎服。 ⒀三参调脉汤(《江苏中医杂志》)治胸痹,证见胸痛,或心前区憋闷绞痛,心悸,气短,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浮白或白腻,脉弦细弱:潞党参15g,玄参15g,丹参20g,麦冬10g,制首乌30g,黄精30g,炙甘草6g。

⒁《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阴虚牙痛:玄参30g,生地5g,升麻5g。水煎服,每日1剂。

” ⒂《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阴虚咽干:玄参10g,麦冬10g,甘草3g,桔梗6g。” ⒃《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玄参15g,夏枯草30g,猫爪草15g,黄芩6g。水煎服。 ⒄玄参丸(《太平圣惠方》)治发背,及诸痈肿,大小便不通,心腹壅闷,烦躁方:玄参、黄芩各30g,大黄、芒硝各60g,生甘草、蓝叶各15g,升麻、黄芪、沉香、犀角、木通、连翘各1g。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竹叶汤下。 ⒅玄参汤(《外台秘要》)治腰痛:玄参、人参、干地黄、当归、白术、通草各90g,川芎、芍药、杜仲、桑寄生各120g,独活、防风、牡丹皮、生姜各60g,桂心30g。水煎分4服。

⒆玄参饮(《审视瑶函》)治肺脏积热,白睛肿胀,赤涩疼痛:玄参、汉防己、升麻、羚羊角、沙参、车前子、炒栀子、桑白皮、炒大黄、火麻仁、炒杏仁各等份。

为粗末,水煎服。 ⒇玄参煎(《太平圣惠方》)治伤寒,咽喉内痛,满口生疮,不能饮食:玄参、秦艽各30g,升麻、苦参、马牙硝各15g,人参1g。

研为散,每服15g,水煎加蜜100ml,徐徐含咽之。 (21)养阴清心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病毒性心肌炎:玄参15~30g,沙参9~12g,麦冬9~15g,生地15~30g,大青叶6~9g,蒲公英9~12g,黄芩9~15g,炙甘草9g。

水煎服。症状重时或开始治疗时每日1剂,症状减轻后2~3日1剂。 (22)消癜升血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阴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玄参12g,生地12g,麦冬9g,阿胶9g,茜草12g,丹皮9g,白芍12g,槐花9g,墨旱莲12g。煎服。

(23)平瘿复方(《中国中医大全》)治阴虚阳亢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玄参9g,白芍9g,丹皮9g,生地9g,当归9g,茯苓9g,山萸肉6g,生龙牡30g,夏枯草12g,浙贝9g,瓦楞子15g,青皮9g,陈皮9g,三棱9g,莪术9g。水煎服。 (24)地玄麦冬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类银屑病阴虚内热型,舌苔薄黄,舌红尖有刺:生地12g,玄参12g,麦冬12g,地骨皮12g,白花舌草30g,土茯苓30g,血藤30g,虎杖15g,忍冬藤15g,生山楂9g,急性子9g。水煎服。

(25)三参养阴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剥脱性皮炎以内热炽盛,毒热灼伤阴液为主证者:北沙参30g,丹参30g,玄参15g,二冬15g,生地30g,莲子心9g,槐花30g,生扁豆15g,生芡实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花粉15g,南沙参30g。每剂煎3次,日服3次。

(26)玄麦甘桔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肛裂、内痔出血:玄参15g,当归15g,炒槐米15g,麦冬10g,桔梗10g,炒荆芥10g,炒地榆10g,生甘草10g,大黄6g。上药烘干研粉,灭菌,分装备用。

每日2次,每次半包,开水冲服。10天为1疗程。 (27)补肺益肾清热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颜面粟粒性狼疮:玄参12g,生地12g,黄芩9g,百部12g,牡蛎30g,穿山甲6g,鹿衔草15g,陈皮6g,苍术9g,虎杖15g,夜交藤15g。水煎服。

(28)《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齿龈炎:玄参、生地黄、生石膏(先煎)各15g,麦冬、牛膝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 (29)《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药物性皮炎:玄参15g,土茯苓30g,生地18g,板蓝根、金银花、黄柏、制大黄、苍术各9g,生甘草4.5g,水煎服,每日1剂。” (30)五参丸(《千金翼方》)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声:人参、沙参各30g,丹参1g,苦参30g,玄参15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开水下。 (31)二参汤(《医宗金鉴》)治胃经虚火,牙龈腐烂,淡血渗流不已:人参、玄参各等份。水煎服。

(32)倒阳汤(《石室秘录》)治虚火上炎,肺气不能下行,阳强不倒:玄参、麦门冬各90g,肉桂1g。水煎服。 (33)酒调洗肝散(《银海精微》)治热气上攻于目,黑睛疼痛:玄参、大黄、桔梗、知母、朴硝、栀子、黄芩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9g,温酒调下,日2次。

(34)消丹饮(《外科真诠》)治丹毒:玄参30g,升麻、桔梗各3g,牡丹皮、牛蒡子各6g,麦门冬9g,甘草2.1g,淡竹叶10片。水煎服。

(35)清咽滋肺汤(《张氏医通》)治麻后余热,咳嗽声暗:玄参、牛蒡子、荆芥、葳蕤、贝母、天花粉、马兜铃、桔梗、麦门冬各等份,甘草量减半。

水煎服。

(36)清宫汤(《温病条辨》)治温病误用汗法而汗出过多,耗伤心液,邪陷心包,神昏谵语:玄参心9g,莲子心1.5g,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磨冲)各6g,麦门冬(连心)9g。水煎服。

(37)清热透肌汤(《张氏医通》)治麻疹未透,热甚而咳:玄参、石膏、牛蒡子、荆芥、防风、前胡、葛根、杏仁各等份,生甘草量减半。水煎服。

(38)黑虎汤(《疡医大全》)治无名肿毒:玄参500g,柴胡9g,生甘草30g。水煎,分2日服完。

(39)黑参汤(《银海精微》)治眼目有黑花,芒芒如蝇翅:玄参、黄芩、生地黄、赤芍药、葡花、青葙子、白蒺藜。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服。

(40)黑参汤(《医宗金鉴》)治目中胬肉,时觉疼痛,大眦红,肉色深红属实火者:玄参、苦参、栀子、菊花、黄连、炒枳壳、草决明、车前子、防风、炒大黄、升麻各6g。水煎服。 (41)滋阴清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产后温病,阳明腑实,表里俱热:玄参15g,当归9g,白芍药12g,甘草4.5g,茅根6g。水煎服。 (42)通腑泄热灌肠液(中医杂志 1986;(10))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玄参30g,麦冬30g,鲜生地60~120g,鲜茅根250~500g,大黄15~30g(后下),元明粉12~15g(冲),车前子(包)30g,通草9g,知母12g,黄柏12g。轻者每次1剂,重者每次2剂,水煎至200ml,保留灌肠,日2~4次,直至多尿期来临为止。

(43)江苏中医 1988;(4):“治口腔溃疡:玄参5g,麦冬4g,贝母、丹皮、白芍各2g,甘草、薄荷各3g,生地6g。水煎服。

” (44)玄地阿胶汤(广西中医药 1989;(6))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玄参15g,生地黄15g,阿胶10g(烊),黄柏10g,蒲公英20g,紫草20g,车前子10g,乳香10g,没药10g。每日1剂,水煎服。

15剂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①《广利方》:“治年久瘰疬:生玄参捣敷上,日二易之。” ②《圣惠方》:“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30g,为末,新水服250ml立瘥。” ③《卫生易简方》:“治鼻中生疮:玄参末涂之。或以水浸软塞之。

” ④《孙天仁集效方》:“治小肠疝气:黑参咀炒,为丸。

每服4.5g,空心酒服,出汗即效。”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咽炎:玄参9g、桔梗4.5g,甘草3g。水煎服。” ⑥《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治头发呈圆形脱落,甚至全头脱光:玄参1kg,生姜少许。玄参每次30g,开水泡茶服,日3次,生姜捣汁,擦患处,日3次。”

食疗 ①《济急仙方》:“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肝,日日蘸食之。” ②《开宝本草》:“治诸毒鼠瘘:玄参渍酒,日日饮之。” ③玄参酒(《圣济总录》)治瘰疬寒热,先从颈腋诸处起者:玄参(细锉)1.5kg,磁石(烧令赤醋淬七遍细研水飞)1.5kg。

上2味,以生绢袋盛,酒6L,浸6~7日。每服200ml,空腹临卧温服。

④玄参炖猪肝(《济急仙方》)治肝阴不足之目干涩、昏花、夜盲,慢性肝病等:玄参15g,猪肝500g。将猪肝洗净,与玄参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切成小片备用。锅内加菜油,放入葱、生姜,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中。将酱、白糖、料酒少许,兑加原汤少许,收汁,勾入豆粉,倒入猪肝片中拌匀即成。

。【医药家论述】:

①张元素:“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 ②李时珍《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 ③张景岳《本草正》:“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 ④贾九如《药品化义》:“戴人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虚火上炎,以玄参滋阴抑火。

凡头疼、热毒、耳鸣、咽痛、喉风、瘰疬、伤寒阳毒、心下懊憹,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⑤黄元御《玉楸药解》:“玄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

” ⑥张德裕《本草正义》:“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

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

”“玄参赋禀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别录》所称补虚益精等辞,已觉言之过甚,乃《日华》竟称其补劳损,而景岳直谓其甘能滋阴,濒湖且谓与地黄同功,俗医遂用之于阴虚劳怯,则无根之火岂宜迎头直折,速其熄灭?且当时并不显见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呛等证,亦或少少见瘥,昧者方且归功于滋阴降火,而不知一线生阳,已渐消灭,从此不可救疗矣。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 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

《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玄参45g,当归9g,生杭芍12g,茅根9g,甘草4.5g),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玄参,《本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

然石膏又必加人参以辅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玄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本经》又谓玄参能明目,诚以肝开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

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玄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

上一篇:玄明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