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62页(807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边沿一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等山区。在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的山区也有分布,与当地汉族或傣族交错聚居或杂居。据1990年人口普查共有82,280人。
布朗族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每年阳历5-10月为雨季,雨量充沛;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少雨多雾。布朗族村寨大多居住在1500-2300米高山的中腰地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宜于农耕。特别是在布朗山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松、柏、楠、椿、木荷(红毛树)、香樟等优良的建筑材林,还出产樟脑、野三七、罗芙木等名贵药材;栖息着野猪、野牛、虎、豹、猿猴、马鹿、麂子、飞貉、大蟒等动物。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它与佤语、德昂语、克木语和柬埔寨的高棉语有亲属关系。本民族没有文字。布朗族大多信小乘佛教。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使用多塔经文,与当地傣族的旧傣文相同;分布在德宏、临沧的布朗族使用多列经文,即旧傣文。布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在周秦时被称为“濮”,汉晋时称为“躲濮”,唐时称“黑僰濮、赤口濮、朴子蛮”,元明清时期对过去的朴子蛮又称作蒲蛮、蒲人或蒲满、黑蒲等。
1954年布朗族被确认为单一民族后,它的支系自称布朗、邦者,居住在勐海与景洪的山区。自称阿尔瓦、阿瓦、依瓦、瓦者,居住在澜沧县芒景和相毗邻的勐海县的勐满一带山区和双江、耿马、永德、墨江等县的部分山区。
自称乌者,主要居住在双江县境的邦协山区。布朗族各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建国前,双江、云县、永德、镇康、保山等县的布朗族已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山区的布朗族仍然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同时还存在氏族公社的残余。建国后,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布朗族地区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