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11-16 12:53:2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463页(4316字)

【集校】:

洪兴祖: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校语:一本若下有去字。

朱熹: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校语:一无去字,或恐去字上下有脱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朱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汪瑗:忽若去而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毛晋:同朱本。校语:考亭云:一无去字,或恐去字上有脱

戴震、汪梧凤:同朱本。校语:去不信,一无去字。

刘师培:《旧事》三引有去字。

刘永济:日本旧钞本《渚宫旧事》亦有去字,当据增。信下疑脱宿字,説详《通训》。

王闿运曰:“信,再宿也。”其昶曰:“怀王失国后三年卒于秦,此文之作,又后六年,忽若去不信者,言不信其去国忽已九年也。”按王説信义是。《集注》谓下句九年不复,不知的在何时,马氏以爲怀王失国后九年作此文之时,义亦可通。

惟以“去不信”爲不信其去国之久,则非也。正文不信上一本有去字当补。忽若去不信者,忽焉若去国不及信宿,乃至今实已九年之久,不得返矣。

盖悲年岁易逝,报国无期,亦以见思君之怀,九年如旦暮也。

信下或脱宿字,信宿与九年相对成文。《·九罭》:“公归不复,于汝信宿。”屈子此文,殆以公旦自儗欤?

闻一多:武延云:当作“忽若去而不信兮。”武説近是。

忽犹怳忽也。此盖言身虽去国,犹疑未去,心志瞀乱,若在梦中也。

《渚宫旧事》亦有去字。朱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同。

姜亮夫:《渚宫旧事》有去字,朱燮元刊宋本、大小雅堂本并有去字,当补。然王逸注:“始从细微,遂见疑也”,则王本固久已作忽若去不信矣。

又按此句当作“忽若去不信宿兮”,详注。

蒋天枢:同朱本。校语:从黄本、夫容馆本补“去”字。

何剑熏:有“去”字是。

日本庄允益本“若”下正有“去”字,当据补。(《楚辞新诂》)

【集释】:

王逸:始从微,遂见疑也。

放且九岁,君不觉也。

洪兴祖:《卜居》言:屈原旣放,三年不得复见。此云:至今九年而不复。

按《楚世家·屈原传》、《六国世表》、刘向《新序》云:秦欲吞灭诸侯,屈原爲楚东使于齐,以强党。

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赂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当怀王之十六年,张仪相楚,十八年楚囚张仪,复释去之。是时屈平旣疏,不复在位。

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

屈原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三十年,秦昭王欲与怀王会,屈平曰:不如无行。怀王卒行。

当顷襄王之三年,怀王卒于秦。顷襄听谗,复放屈原。

以此考之,屈平在怀王之世,被复用。至顷襄卽位,遂放于江南耳。

其云旣放三年,谓被放之初。又云九年而不复,葢作此时,放已九年也。

朱熹:此云九年不复,不知的在何时也。

林兆珂:忽,犹细微也。

汪瑗:忽若去,犹言忽若遗也。不信,不信任也。不复,不召还也。按秦拔郢,在顷襄王二十一年。

今曰九年不复,则见废当在顷襄王十三年矣。但无所考其因何事而废耳。

陈第:复,古音逼。

不信而去,久而不复。

黄文焕:须臾难忘、九年不复互应。去郢曰方仲春,望郢曰九年。

是作葢在旣迁九年之后,追遡九年前之仲春也。有此一语,益见前叚之。当时出门之甲子,入舟之囘望,从九年后记忆如昨日,此情何堪!爲丘可芜,更深一层。

身逐而君不得见,九年前之光景悲犹可言也;国危而地不易见,九年后之朝政恐益不堪言也。

“曾不知”字、“孰可”字,哀呼以醒羣寐。平乐生哀,遗风生悲,触多端。

钱澄之:按《史记》怀王怒而疏原,未尝言放,怀王入秦,原犹谏止,其未放明矣。迁原于江南者,襄王之再信谗人爲之也。九年不复,后乃沈于汨罗以死。去,去郢也。

忽若者,迷之词,思郢已极,忽若暂与郢违,以爲去而不信也。至今九年不复,则信去矣,郁郁侘傺,宁有已乎?

王远:言我忽然去国,已是异事,不信至今九年犹不复也。

从九年后追忆前九年中,惟以悲惨过日,忽不觉如此其久也。

王夫之:当始迁时,且谓秦难稍平,仍复归郢。

至此作赋之时,九年不复,不可复矣。赋作于九年之后,则前云仲春、甲之朝者,皆追忆始迁而言之。

林云铭:其始忽以不见信而弃逐,非以吾有实罪。至今九年何不复,应上长久二字。

蒋骥:忽若,犹忽然也。忽若去不信者,言身忽已去国,而其心依恋郢都,殊不自信也。复,反也。怀王于原,屡黜屡用。

其迁于江南,九年不复,固当在顷襄之世也。

戴震:方晞原云:《卜居》之旣三年,当爲怀王时。

此篇上言“淼南度之焉如”,则至今九年,盖顷襄迁之江南,及是九年也。

胡文英:吾始之被逐,忽然若有所失,犹不自信,以爲天道,无往不复。

今至九年不复,则知将来之无可望矣。

刘梦鹏:去不信,言去国而不见信用也。原放之年至东迁之日,九年有,言九年,举大数也。

胡濬源:远而旣久,哀益深矣。

不通,谓故国无音信。

王闿运:再迁沅至郢,亾九年也。

逆计之,然则顷襄十二年原再放。信,再宿也。

马其昶:吴汝曰:江与夏之不可涉,述其谏入秦之言也。九年不复,则未报此国仇耳。

其昶案:怀王失国后三年卒于秦。此文之作,又后六年。忽若去不信者,言不信其去国忽已九年也。

仇耻未复,故含慼益深。

徐英:或疑九年爲虚数。予按《九歌》、《九辩》之九,或爲虚数。

此云九年不复,则实数也。屈原自初放汉北,再放江南,岂祇九年而已哉?此九年当自弟一次被放而言。不复云者,初放汉北,爲怀王世事,虽去国未远,已不复用。襄王甫立,卽由汉北,更放江南,其中未尝更一用也。

怀王时一度使齐,并不用其策,反遭谗谤,不得爲复用也。此章盖已垂老而作,故予定《涉江》爲再放鄂渚,流转江南之作。

而《哀郢》爲追述再放涂程感伤而作。自起句至此,追序弟二次流放,涂中哀念君国之

闻一多:忽犹怳忽也。

身虽去国,犹疑未去;离迷怳忽,若在梦中。

姜亮夫:若下当据一本增去字。去者去国也,与下句九年不复复字皆对文。

不信信字,读如《左》庄三年“凡师一宿爲舍,再宿爲信”之信。又按《诗·九罭》“公归不复,于汝信宿”句义与此二句略同。则此处信下疑有宿字。忽若去不信宿兮者,言思惟郢路遥远欲返不得,思之至于恍惚,似去国之未久,有如信宿者然;实则至于今兹譔文之时,则思之已九年之久,而仍不得归去也。

马茂元:若,语气词。忽若,与《涉江》“忽乎吾将行兮”的忽乎同义。

不信,不被信任。下句的不复,指不复被信任,对擧见义。

九年,犹言多年。

九,不是表确数。

刘永济:信宿,一宿曰宿,再宿曰信,犹言一二日也。此则回想去国之时虽已九年,由己观之,尚如一二日,以见怀念故国之,九年如一日也。

且由此可知上文所説皆回想之事。(《屈赋音注详解》)

苏雪林:我相信王逸所见一本“若”字下有“去”字。去者卽斥去、排去之意。

言楚王听羣小之谗,忽然好像将我当作不可信任之人而排斥之也。

楚王对屈原之不能信任,九年不复者就是怕他泄漏国家机密,此可与《惜诵》、《惜往日》参看。

胡念贻:信当读作伸。

《易·繫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孔颖达疏:“往是去藏,故爲屈也。来是施用,故爲信也。

”信有施展或施用之义。

忽若去不信,卽忽然而去,不得施用或施展。若,《经传释词》卷七:“犹然也。”此处亦当然字讲。

杨胤宗:忽若去不信者,谓忽焉去国,若不及信宿,而竟九年之久。悲岁月之易逝,返郢报君之无日也。疑顷襄迁原,迺其元年事,此后九年而《哀郢》作焉。

吴孟复:九年不复,“九年”疑爲“终年”之僞。古音终从冬得音(《广韵》在东韵,严可均已指其),九在幽部,冬幽爲阴阳对转,且终古文作“文”(《説文》),与久相近,而古书久与九通。(《庄子·至乐·释文》“九当爲久”。《列子·天端·释文》“‘九’当作‘久”)。是就音、形二者言,九皆可与终通。终年卽终岁。江介急风,约当夏历九、十月间,就周正説,正在岁底。(附《哀郢“九年”解》)

蒋天枢:忽,飘忽疾速意。

去,逝去之岁月,恚恨空耗光阴一事无成。不复,未能复国。逝去九年而不能复国,作者恨极之情,亦悲愤郁结之词也。

王泗原:三年九年都不是实指。

《哀郢》、《卜居》都是文学作品,不宜看作史事的记敍。

汤炳正:若,似。

二句谓时间倏忽,好像在外还不到两夜,其实却已是九年未归了。(《楚辞今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