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疏内兮,衆不知余之异采。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600页(2413字)
【集校】:
司马迁:文质踈内兮,衆不知吾之异采。
洪兴祖:文质疏内兮,衆不知余之异采。校语:《史记》疏作疎。
《史记》余作吾。
徐广曰:异,一作奥。
朱熹:文质内兮,衆不知余之异采。校语:,《史》作踈。
余,《史》作吾。异,一作奥。
黄省曾:同朱本。
校语:余,《史》作吾。
明繙宋本:同朱本。校语同洪本[按,惟疏作,疎作踈。
]。
朱多煃:同洪本。
校语同黄本。
汪瑗、庄允益:同朱本。
毛晋:文质疏内兮,衆不知予之异采。校语:予,《史》作吾。
戴震、汪梧凤:文质疏内兮,衆不知吾之异采。校语:疏,一作疎。
吾,一作予。异,一作奥。
刘梦鹏:吾,一作余。异,一作奥。
胡濬源:疏,《史》作疎。余,《史》作吾。
刘永济:文质疏内兮,衆不知予之奥采。
校语:作奥是,异奥形近而。
《章句》説异采殊迂曲,奥采卽上文“所藏”,下文“所有”,言外材朴而内有文采,故非衆人所及知也。
姜亮夫:内卽讷借字,讷,木讷也。屈子屡自言异,若作奥,用字过奇诡,异字是也。
朱季海:异当爲奥,徐广引《史记》一本是也。
《汉书·王襃传》载《圣主得贤臣颂》:“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张晏曰:“奥,幽也”,是其义。
上云:“玄文处幽”,此云:“奥采”,互言之耳。晏释《奥渫》云:“言敝(义当爲蔽)奥渫汙,不章显也。”夫曰奥采,正谓其不章显耳。
(《楚辞解故》初编)
。【集释】:王逸:采,文采也。
言己能文能质,内以达,衆人不知我有异艺之文采也。
洪兴祖:内,旧音讷。疏,疏通也。
讷,木讷也。
《释文》:内,如字。
朱熹:采,叶此礼反。
文质,其文不艳也。,迂阔也。
内,木讷也。异采,殊异之文采也。
汪瑗:文,卽上所言玄文也。质,不艳也。
疏,通理也。内,谓藏之于内而不衒耀也。此所以爲殊异之文采,而非世之红紫艳丽之色之所比,而庸衆岂足以知之哉?其谓之不章也宜矣。王逸谓能文能质,内以达,是以文质二字并看也。
亦通。
陆时雍:疏,阔略也。
黄文焕:返而自思,吾亦有吾之咎焉。吾以文示人,而又韬之以质,文密而质疏,文露而质内,质中之文,岂易知其异采哉。
钱澄之:文质,文隐于质,故不知异采也。
王夫之:疏内,内通而外不炫也。
林云铭:疏,通也。文质通于内,始发爲异采。
但文爲质掩,衆必不知。
蒋骥:文质,言其学之。
屈复:文质得中,通于内也。
人之俊杰,则爲厮贱所毁谤,世俗如此,故内之异彩。
戴震:文质疏内,言文不过乎质,望之似疏,又且内藏也。
胡文英:文质疏朗而内含,衆知我之异采乎?
刘梦鹏:采,叶音走。
文,道德之华。质,忠信之实。
疏,豁达。内,木讷。
有此四者,由中发外,彬彬可观,故曰异采。
王闿运:疏,粗。
闻一多:疏,疑读爲廋,《汉书·赵充国传》“疏捕山间虏”,卽搜捕。是其比。廋,隐也,匿也。
姜亮夫:内,讷之借。文质疏内,言文疏质内;文谓其外表,疏者谓其无繁缛之饰也;与讷正爲对文。质,谓其本质本礼;内者,谓其木讷不善言也。
刘永济:疏,疏略不密也。内,同讷,言语不工巧也。奥采,深奥之文采。犹言内之美。此言因之外文内质,迂疏而木讷,故衆人不知我深藏之美德也。此固屈子自谦之词,实亦宽恕衆人也。
(《屈赋音注详解》)
胡念贻:王逸用逐字分释法,未妥。疏内是形容文质的。
洪兴祖释内爲讷,是。但释疏爲疏通,则疏内爲疏通木讷,语意扞格。
疏当释爲粗。《礼记·礼器》:“牺尊疏布鼏”,孔颖达疏:“疏,麤也。
”麤卽粗。木讷爲拙朴之意。疏内卽言粗朴。屈原説自己文质粗朴,衆人不知其藴藏的异彩。
蒋天枢:文,谓经纶事业所表现之文采。质,实也。
文质,谓所以成文之实质。疏,布陈。
异采,非常之文采。《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异,一作奥。”作奥则谓深藏于内之文采,与上句“疏内”意相足。
汤炳正:文,指人言行美好。
质,指人品性良善。谓人之美好,不仅见之于外,而且通之于内,卽《思美人》所谓“满内而外扬”之意。(《楚辞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