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640页(2622字)
【集校】:
洪兴祖: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校语:冤,一作惋。陷,一作滔。
《怀沙》云:陷滞而不济。
朱熹:蹇蹇之烦兮,滞而不发。校语:,一作惋。,一作滔。
黄省曾:蹇蹇之烦兮,滔滞而不发。
明繙宋本:同朱本。校语同洪本[按,惟陷作,冤作]。
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汪瑗:同朱本。
毛晋:同洪本。
校语:陷,一作滔。
戴震、汪梧凤:同洪本。
校语:冤,一作惋。
姜亮夫:烦寃屈赋习语,惋与寃声近而。
《怀沙》:“陷滞而不济”,作滔则不能与滞连文,盖形近而譌也。
朱季海:《思美人》:蹇蹇之烦冤兮。
冤一作惋。又《惜往日》:冤见之日明兮。冤一作宛。又《悲回风》:心冤而内伤。冤一作宛。校语:《説文·兔部》:“冤,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大徐引孙愐《唐韵》音“于袁切”(《广韵·二十二元》音切正同);又《宀部》:“宛,屈草自覆也,从宀,夗声”,大徐引孙愐音“于阮切”(《广韵·二十阮》音切正同),是冤、宛同有屈义,于《唐韵》爲同字,虽韵有平上之异,然古音同在元部矣(《广韵·二十二元》:“鸳,于袁切,十八”有“冤,屈也”,又有“宛,屈草自覆”,是唐宋今音亦有俱作平声读者)。
段玉裁《説文》“冤”字《注》云:“古亦叚宛爲冤”是也。寻《山海·西山英鞮之山》:“涴水出焉”,郭《注》:“涴或作,音冤枉之冤”,郝氏《笺疏》:“懿行案《玉篇》正作‘’,云‘水出莫靴山’,盖英鞮山之异文也”;又《説文·艸部》:“蒬,棘蒬也”,段氏《注》:“见《释艸》,《本艸》云‘远志,一名棘菀’”(孙星衍、冯翼辑《神农本草》“棘菀”下注云:“陆德明《尔雅音义》引作蒬”),是冤声字亦从宛矣。
敦煌唐写《伍子胥变文》残卷(斯六三三一,《敦煌变文集》乙卷)有云:“虑恐在后讐宛”,“讐宛”卽“讐冤”,别卷(斯三二八,《敦煌变文集》丙卷)云:“爲父讐冤杀楚”是也。《敦煌变文集》“宛”旁注“怨”,拟议未合,讐冤自当时语,冤、宛相通,亦本时尚,唐人呼讐冤,初无名句、业句之异也。
(《楚辞解故》初编)。【集释】:
王逸:忠谋盘,气盈胷也。
言辞郁,不得扬也。
洪兴祖:《易》曰:王臣蹇蹇。
朱熹:承上路阻而言陷滞不发,亦以泞爲喻也。
汪瑗:此承上章路阻而言,以见言不可结而诒之由也。
蹇蹇,拥塞不通貌。烦繁同。
冤,枉也。烦冤,谓所枉者衆多也,犹言甚屈耳。陷,没之深也。滞,溺之久也。
不发,谓不能振起而前进也。陷滞不发,言路阻也。
黄文焕:悲日烦,幽忧日深,滞其中,无片刻可以发宣矣。
钱澄之:陷滞不发,言烦寃诘曲无以自解,亦无从发洩也。
王夫之:发,亦达也。
林云铭:尽力而蒙多。于罪,滞于罚,而不能明。
蒋骥:发,起也。
陷滞不起,盖居汉北已久,下文历年离愍是也。
奚禄诒:盘纡之重,旣溺于瘴乡,而不得发扬。
胡文英:蹇蹇,勤劳也。烦,烦乱苦也。
刘梦鹏:蹇蹇,困顿貌。,害。
滞,塞也。
沈德鸿:言忠蹇之心虽烦寃,以王之不我信,自阻而未敢有发也。
徐英:承上,言忠心烦冤郁抑,而无所发也。
闻一多:蹇蹇犹蹇産,诘屈也。发,开也;散也。
文怀沙:蹇蹇,形容出言不易的样子。(《屈原集》注)
黄孝纾:蹇蹇,同謇謇,忠言谏。掉在泥坑,不能振作起来。
姜亮夫:蹇謇卽諓諓之借,详《离骚》余固知蹇蹇之爲患兮句下。王逸《章句》以爲忠谋,实。此言遭谗佞之害,而致烦寃也。不发,《怀沙》云:陷滞而不济,济字与发字义当相近。
济,王注:成也,则发亦有成义。发有起、开、致诸义,皆与成近。又按蹇蹇二句,与申旦二句平列,陷滞而不发,与沈菀而莫达义相成,而句法相同;沈上有志字,直有所指,则陷滞上宜当更有他字以相对比。按下句申旦以舒中情兮七字爲句,非屈赋常例,且与上蹇蹇之烦寃兮句不能调对,疑中情中字,原当在陷字上;中陷滞而不发,与志沈菀而莫达平列,词义两皆调遂矣。
中陷滞而不发,犹言中闷瞀之忳忳。
马茂元:陷滞,义同郁。
吴孟复:《国语·鲁语》“上陷而不振”注:“陷,坠也。”《周礼·郑注》:“滞读如沉滞之滞,”是沉滞爲当时口语。陷滞卽沉滞,亦楚语也。王逸释“陷没沉滞”,大意近是。发,《广雅》:“开也”,“举也”。《书·微子·郑注》:“起也。”《广雅·释诂》:“发,明也。”此句叙事,似宜训起,意谓沉陷不能起。
蒋天枢:《广雅·释训》:“蹇蹇,难也。”困于目前遭遇而不得行,故中情烦扰,寃抑而不能伸。
不发,不能出。
金开诚:蹇蹇(jiǎn简),困顿而不顺利。
汤炳正:烦寃,愁闷。发,通拨,拔。(《楚辞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