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年龄鉴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082页(3659字)
在动物种群动态研究中,掌握种群年龄结构有助于估算个体生长率、性成熟年龄、最高寿命及平均寿命、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高等动物年龄结构,是种群动态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由于得自野外的材料,年龄多是未知的,因此,研究年龄鉴定的方法,是研究种群年龄组成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兽类的年龄鉴定中所采用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动物类别及类型(包括不同体型、不同寿命期限、不同栖居环境等)选用的鉴定方法各异。对于具体种来说,虽然均有其适宜的某些鉴定方法,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趋势。
体重、胴体重、体长和尾长等是身体增长的明显指标,其增长与年龄直接相关。用此作为年龄指标,无论在野外或在实验室,操作极为简便,已为许多作者所采用。诸葛阳等(1978)、王歧山等(1984)对黑线姬鼠的年龄划分法已被认为是较好的方法。
张俊等(1984)和洪朝长(1987)也用此法分别鉴定了棕色田鼠和褐家鼠的年龄。对猕猴的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已有诸多报道(曾中兴,1963)。张洁(1985,1986、1989)利用胴体重区分了黑线仓鼠、大仓鼠、黑线姬鼠的年龄。鲍毅新等(1986)和王歧山等(1984)以体长作指标分别研究了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的年龄。
李玉春等(1990)对大仓鼠的9项生长指标进行排序,认为以胴体重最好,其次是体重、体长等。在对这些动物的比较研究中,已证明寿命短的动物,其身体大小量度及增长与年龄关系较长寿命者更为密切。其不足之处是个体的体重变异较大,且季节性体重变化可对年龄划分有所影响(Shvarts,1964;Zejda,1971)。肌肉及软组织部分延伸性变化极易在小型兽类体长测量中造成较大的人为误差(Jewell等,1966)。
牙齿磨损程度与年龄增长成一定比例。许多作者以牙齿的磨损程度研究白尾鹿,高鼻羚羊、叉角羚、野牛和马鹿等大型兽类的年龄;在小型兽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灰旱獭、长尾黄鼠、达乌尔黄鼠、灰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黄毛鼠、小家鼠、巢鼠等种类。
罗泽珣(1963)和祝龙彪等(1982)对黑线姬鼠的年龄进行了鉴定。Crowerofi(1957)、Morns(1972)、Dapson(1966)划分了一些鼩鼱的年龄。
扬士剑等(1989)用下颌臼齿的齿突高度将臭鼩鼠青划分成4个年龄组。在牙齿磨损的研究中,一般采用牙齿的磨损面积、齿尖高度或磨损面与齿列长乘宽之比作指标。
虽然牙齿磨损的个体变异幅度较大,且受土壤类型(Lord,1959)等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但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李玉春等(1989)对黑线仓鼠进行14项生长指标及上臼齿磨损程度的比较分析,表明以牙齿磨损指标最为合适。
Schultz等和曾中兴等根据乳齿和恒齿出现的次序及发育情况划分了猕猴的年龄。结果表明此方法在雄猴只适用于出生到8岁左右的个体,而雌猴只适于出生到9岁左右的个体。用齿序来估龄时,动物的年龄愈小则准确性愈大。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影响出牙的各种因素,如动物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出牙变异性和性别差异等。
寿振黄等(1959)以臼齿齿根分叉与否及分叉后的长度变化作指标研究了红背的年龄。
以牙齿切片观察白垩质及齿质增生层(沉积环)的数量,能较准确地计算出动物的实际年龄。
此方法对长寿命的动物适用,寿命短于1年者无用。已包括海象(Laws,1952)、驼鹿(Sergeant等,1959)、大熊猫(魏辅文等.1988)、熊类(Willy,1974;Stoneberg等,1966;Craighead等.1970;刘相文等,1986)、黑麂(盛和林等,1981)和黄羊(姜兆文等.1991)等动物。
Robertson等(1954)认为河狸头骨的某些骨缝及荐椎骨彼此间的愈合情况,可以作为年龄指标。
李贵辉等(1990)根据头颅矢状嵴生长发育的规律将猪划分成4个年龄组。施银柱等(1978)和梁杰荣等(1989)以上颌腭桥部分的特征鉴定高原鼠兔的年龄。郑生武等(1984)对头骨各部长度及体重、体长等12个指标的分析表明,在高原鼢鼠年龄鉴定中以顶嵴间宽作指标最好,而以眶间宽和额骨长为最差。
借助X光机,用骺骨软骨的骨化程度作为年龄鉴定指标,首先是由Thomen等(1946)在测定棉尾兔年龄时所采用。后来Petrides(1951)和Sullivan等(1956)以此法鉴别狐鼠、灰松鼠及红狐、灰狐的年龄。Wagenen等(1958)报告用X光摄影猕猴四肢骨的研究结果,此方法适用于鉴定5岁3个月以下的雌猴和6岁半以下的雄猴,大于这个年龄便不适用。
阴茎骨与性成熟关系密切。许多作者(Marshall,1951;Kirkpatrick等,1957)在对松貂,灰鼠等雄性的年龄鉴定时,多以阴茎骨的重量变化区分幼年动物和老年动物。Elder(1951)以此法划分了水貂的年龄,结果指出,在性成熟以前,阴茎骨的长度与重量的增加是相吻合的,但到较大的年龄时,重量的增加又比长度要显着,因而以重量作为指标比长度好。
刘相文等(1986)的研究资料表明,阴茎骨长度对6岁以下的黑熊和3岁以下的棕熊是一项较可靠的年龄指标,而对老龄个体却不准确。
根据角的形态能划分黄羊的年龄,但仅能区分幼年、1~2岁以及2岁以上的3个年龄组(赵肯堂.1982)。
一些作者采用双重贴磨片法和蚀刻法确定角磨片上显示的生长层与角鞘上凸“嵴”的关系,对喜马拉雅塔尔羊(Gaughley,1965)、岩羚羊(Bargagli等,1984)、日本鬣羚(Miura,1985)和鹅喉羚(朱洵美等,1992)等种类进行年龄鉴定,其结果与牙齿切片基本相符。
由于眼晶体终生生长,故其干重指标可用作年龄指标。自20世纪50年代Lord首次应用眼晶体干重研究棉尾兔的年龄结构以来,现已扩展到许多动物,如黑线姬鼠(AdamczewskaAndrzejewska,1973;肖增祜等,1982)、社鼠(鲍毅新等,1984)、黄胸鼠(鲍毅新等,1991)、褐家鼠(Yabe,1979;Hardy等,1983;陈荣海等,1987)、喜马拉雅旱獭(黄孝龙等,1985)、獐(陆厚基,1983)、毛冠鹿(盛和林等,1983)、黄麂(盛和林等,1986)、黑尾麂(Connolly等,1969)、叉角羚(Kolenosky等,1962)等。晶体干重指标对小型兽类年龄的鉴定.其准确度高,而对大型的长寿命兽类的老年个体其准确度要差一些,但仍比其他生长指标优越。
但该方法要求严格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否则对所获结果影响极大。不同浸泡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均可造成重量的明显差异(Friend,1967)。
鉴定兽类年龄的方法很多,各有利弊。确定和选用鉴定年龄的方法,应视种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亦应考虑方法的相对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更科学、实用的年龄鉴定方法,仍是今后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 朱盛侃,等.动物学杂志,1965,4:145~148
2 曾中兴.动物学杂志,1965,5:193~195
3 Morris P A.MammalReview、1972.2:69~104
4 鲍毅新,等.兽类学报,1984,4(2):127~137
5 王歧山,等.兽类学报,1984,4:(2),117~126
6 刘相文,等.兽类学报,1986,6:(3):161~169
7 魏辅文,等.兽类学报,1988,8(3):161~166
8 杨荷芳.生态学杂志,1990,9(2):54~55
9 李玉春,等.兽类学报,1990,10(2):121~127
10 朱洵美,等.动物学研究,1992,13(2):95~99
(浙江师范大学鲍毅新副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