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与蚤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87页(2043字)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据记载有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首次发生于6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经巴勒斯坦几乎遍及欧洲所有国家,医学史上称“游西第安娜瘟疫”,死亡近1亿人;第2次发生于14世纪,起源于美索布达米亚,因十字军远征,波及整个欧亚两洲及非洲的北海岸,仅欧洲就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医学上称为“黑死病”;第3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死亡1200多万人。鼠疫虽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科学阐明鼠疫的存在还始于19世纪30年代末,由俄国巴甫洛夫斯基提出自然疫源性学说,并且明确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鼠疫在地球上不但早已形成而且分布很广。
鼠疫虽然长期严重危害人类,但真正分离出鼠疫病原体和揭示传播途径,还属第3次大流行初期,日本人北里和法国人耶尔森(E.J.Yersin)于1894年相继在台湾、香港从鼠疫病人及家鼠尸体中发现鼠疫杆菌。1937年,中国伍连德曾对以上两位学者的工作作如下确切结论:“鼠疫菌的首先记述归于北里,而最初较详细而又准确地说明的则是耶尔森”。随后于1897年绪方(Ogata)又从跳蚤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从而初步弄清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使人类和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跳蚤为媒介,因此一些战争中曾把它作为一种生物武器。
新中国高度重视对鼠疫的研究和防治。在有关的省、区相继开展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经过30多年的工作,疫源地陆续被发现。
目前,中国11个省(自治区)129个县、旗、市有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达43.7万多平方公里。根据疫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景观特征、主要宿主、主要媒介和病原体性状,将其划分为8个,即:(1)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2)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3)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疫源地;(4)天山山地灰旱獭疫源地;(5)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疫源地;(7)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8)滇西北山地大绒鼠疫源地。在疫源地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现啮齿动物131种,自然感染的脊椎动物54种,确定9种啮齿动物为鼠疫的主要宿主,基本掌握了它们的个体的及种群的生态学规律。在疫源地区及可疑地共发现蚤类306种,自然感染的节肢动物41种,确定鼠疫主要媒介10种。
其中97种蚤是中国鼠防专业人员发现的新种(亚种),共分离出鼠疫菌8767株。将疫源地内菌株首次以生态学理论用9项指标分成16个生态型,该生态型也可以作为特定生态系的指示物。
不同生态型菌株对人的侵袭力、致病性不同。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出版了由中国纪树立主编的《鼠疫》和方喜业主编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由柳支英主编的《中国蚤目志》。后者记述了中国已发现的蚤类452种(亚种),并对蚤类的地理分布、生物学、蚤类与疾病的关系和防治等方面做了详尽的叙述。近20年中国集中研究鼠疫活菌苗,并首先在这方面已获得突破性进展,筛选出弱毒活菌苗;其次研究鼠疫菌生化分型,为从地理生态学方面对疫源地分型提供依据;其三是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即进一步揭示构成鼠疫自然疫源地诸因素的内在关系及流行规律。
1897年,绪方已提到蚤类传播鼠疫的可能性,但直到1905年之后经过英国派往印度的鼠疫委员会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之后才确认蚤类在传播人类腺鼠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由英国Bacot和Martiin(1914)在孟买研究蚤类传播鼠疫的机理作出重大贡献,至今仍为鼠疫流行病学的理论基础。
鼠疫虽然危害人类几个世纪,但随着对鼠疫研究的深入开展,加之特效药链霉素的应用,就世界范围而言已基本控制了鼠疫的爆发流行。中国在防治鼠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现不但基本上控制了鼠疫的发生,并且在疫源地开展大面积灭蚤灭鼠,有效控制了鼠间鼠疫的流行。
。【参考文献】:1 柳支英,主编.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7
2 纪树立,主编.鼠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7~208
3 方喜业,主编.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4 Jishuli,et al.The discover and research of plague natural foci in China,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鼠疫防治研究论文英文摘要选编),1991,12(8):1~12
(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丁学良主任技师撰;王定国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