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本真:心理治疗的存在-分析取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94页(801字)
书名。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布根塔尔着。美国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公司1965年出版。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系统、深入地考察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方法、过程及目标等,并阐明人格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与R.R.梅的着作共同构成人本主义运动中的存在主义取向。全书共四部分23章。基本观点:(1)意识或主观性是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并构成心理学唯一合法的研究对象。
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的对象存在的根本标志,是人以及整个世界的存在的终极本体论基础;其本身是一个主动的流,即主我过程(I-process);世界从人的意识中凸现出来并随人的经验的发展而发展,人只有通过意识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并评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意识的特征是有限、行动潜力、选择、疏离,它们构成人的存在的被给予性。
(2)本真状态是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即人的在世存在应与自己以及世界的被给予性相互协调一致,否则,人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本真的存在状态具有信念、献身、创造与爱四个特征。
就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而言,非本真与本真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而是从非本真到本真的连续过渡。(3)提出心理病理学思想。
认为神经症是由意识的扭曲所致的非本真存在方式,产生于人在与其生存境况的对抗关系中对焦虑的恐惧。(4)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走出非本真存在的误区,重新获得本真存在的勇气,实现其内在价值与潜能。
治疗的动因是患者内在的指向潜能实现的成长趋势。治疗实践分两大阶段,即分析阶段和存在成长阶段。
分析阶段是揭示和解决患者的抵抗,使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非本真性,并向建设性的本真存在回归,获得其存在的本体论自由。存在成长是人格发展的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寻求实现和超越,前者指更充分地展现人性潜能,后者指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存在是人生追求的理想,但很少有人真正达到。
本体论的自由、实现和超越依次构成本真存在的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