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64页(1036字)
一译“异常心理学”,亦称“病理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按照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及规律,并用来指导实际领域的应用。
研究的行为,既包括外显的、可由他人观察的活动,也包括内隐的活动,如态度、情绪、性格等。其目的是用在动物和人类行为研究中得出的概念和理论来描述异常行为的表现,从生物学、认知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解释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为它们的诊断、干预和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既研究个别心理过程的障碍,也研究心理障碍的理论问题,如心理障碍的基本理论、形成原因和机制;既研究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也研究心理因素在致病、防治上的作用,等等。它涉及以下基本理论问题:(1)行为异常的本质问题;(2)如何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3)行为异常的类别及其表现特点;(4)解释行为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问题。
其研究策略:(1)各类精神障碍的组间比较研究,检验各种精神障碍性质和病因的有关假说;(2)考察各种异常行为或体验的特征和伴随症状;(3)通过实验建立各种病理行为的动物模型;(4)类推研究,包括统计学异常行为模式的调查。从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到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异常心理和行为,大致经历:(1)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皮内尔时代的变革;(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佩林的变革;(3)从患者的外部走向患者内心世界的弗洛伊德的变革;(4)从医院走向社区的阿尔比和B.E.卡普兰等人的变革。
科学特别是边缘学科的发展以及社区防治思想的兴起,使本学科出现以下研究趋向:(1)实验心理学趋向。强调客观分析和数量化,重视验证,力图找出一般规律。源于克雷佩林运用心理实验和测验探讨病理问题的工作,随后的有沙可夫。(2)临床趋向。
从临床观察事实和患者内心情绪冲突等探讨患者个体及社会适应的异常状态,重视个体化人格特质和行为异常模式。其后趋向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社会学习等综合研究。
(3)社区心理卫生趋向。主张行为异常是个体在社会环境连续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调节失败,社区对个体缺乏支持是心理崩溃的原因。
应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防治。工作人员走出医院,走向社会,重视现实生活情况和所受的压力,建立多种服务点,向患者提供支持。
社区心理卫生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发展。中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也发展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该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和补充正常心理活动的变化和规律,可推动心理学的发展,检验某些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机制的假设。